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和环境下,为了革命战争的需要,为了军民的健康,在医疗、防疫、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具体制度。展现其基本状况和特征,考察其建设的背景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思想和理论,发现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卫生工作领域诸多关系过程中的理论和智慧。这是全面认识革命卫生工作的关键,对于卫生社会史和革命史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卫生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为解决士兵的伤病问题和保障军民的健康,根据不同阶段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现实需要,由党的决议、军队的命令或根据地政府的施政纲领确立,或由军队和根据地政府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制度性文件建立,涉及卫生与医疗工作的一系列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多方关系体系。这些具体的制度,是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在长期的革命卫生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具有革命性、战时性的特征。在卫生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革命战争环境、根据地经济状况、根据地民众对革命战争的看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其制度的设立,选择性多于必然性,动员性多于经济理性。在动力机制和价值取向方面,形成了一个循环互动的关系:卫生制度的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于革命战争,同时也应兼顾根据地工农群众的需要,这是彰显共产党关心百姓疾苦和执政为民理念的要求;革命战争离不开工农大众的支持,从医疗卫生这一切身利益入手是动员群众的必然选择;群众卫生状况的改善有赖于根据地政权卫生工作的建章立制,卫生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群众的鼎力支持。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卫生制度,尽管因为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满足革命战争需要、促进军民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