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O或CO2(统称COx)加氢直接制二甲醚(DME)是很有发展前景的DME生产工艺。该工艺所用的催化剂是由甲醇合成活性组分和甲醇脱水活性组分组合而成的双功能催化剂。以甲醇合成活性组分铜锌铝(CZA)为核,甲醇脱水活性组分HZSM-5沸石为壳,构筑的核壳结构双功能催化剂(CZA@HZSM-5),因其封闭的限域空间,表现出较高的DME选择性,所以备受关注。在CZA核上直接水热包覆HZSM-5合成核壳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或CO2(统称COx)加氢直接制二甲醚(DME)是很有发展前景的DME生产工艺。该工艺所用的催化剂是由甲醇合成活性组分和甲醇脱水活性组分组合而成的双功能催化剂。以甲醇合成活性组分铜锌铝(CZA)为核,甲醇脱水活性组分HZSM-5沸石为壳,构筑的核壳结构双功能催化剂(CZA@HZSM-5),因其封闭的限域空间,表现出较高的DME选择性,所以备受关注。在CZA核上直接水热包覆HZSM-5合成核壳结构双功能催化剂,HZSM-5的强碱性合成体系会破坏CZA核,导致催化活性降低;而采用硅溶胶辅助的物理包覆法,会在甲醇合成组分和甲醇脱水组分之间形成SiO2层,覆盖部分酸性位,降低DME选择性。此外,核壳结构催化剂所采用的的甲醇合成组分,通常是以共沉淀法合成,并经预先成型的毫米尺寸级CZA催化剂,铜活性位暴露的少,金属铜的利用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开展了新型铜基核壳双功能催化剂制备及COx加氢直接制二甲醚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现有物理包覆法制备CZA@HZSM-5双功能催化剂存在的问题,采用乙醇辅助物理包覆法,制备新型核壳结构双功能催化剂(CZA@HZSM-5-EtOH)。相对于文献报道的硅溶胶辅助物理包覆法制备的双功能催化剂(CZA@HZSM-5-SS),CZA@HZSM-5-EtOH催化剂具有更多暴露的铜活性位和酸性位;相对于水作介质辅助包覆制备的双功能催化剂(CZA@HZSM-5-H2O),所制备的CZA@HZSM-5-EtOH催化剂HZSM-5壳层更完整。乙醇辅助物理包覆法制备的CZA@HZSM-5-EtOH催化剂上CO转化率可达到76.5%,DME选择性能达到95.0%,分别是CZA@HZSM-5-SS催化剂的 2.9 和 3.7 倍,是 CZA@HZSM-5-H2O 催化剂的 1.3 和 1.1 倍。在 CZA@HZSM-5-EtOH催化剂上,单位质量CuO上DME生成速率为555.5 mgDME gCuO-1 h-1。(2)针对共沉淀法合成的CZA催化剂所存在的铜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BTC MOF为铜源和结构骨架,采用碳酸钠沉积沉淀法填充铝并经后续焙烧过程,制备Cu嵌入多孔氧化铝的双功能催化剂(Cu@Al2O3-dp)。该催化剂比表面积大、Cu分散度高,并表现出更多Cu+物种和较强Cu-Al相互作用,能促进CO吸附和活化,CO转化率能达到25.7%,是同条件下负载型Cu/Al2O3催化剂的1.7倍。此外,所制备的Cu@Al2O3-dp催化剂的嵌入式结构,显著提高了 DME选择性,达到90.4%,是Cu/Al2O3催化剂的1.4倍。Cu@Al2O3-dp催化剂上,单位质量CuO上DME生成速率为753.2 mgDME gCuO-1 h-1,是Cu/Al2O3催化剂的3.6倍,是上述工作所制备的CZA@HZSM-5-EtOH催化剂的1.4倍,显著提高了金属Cu的利用率。(3)针对煤基合成气含有一定量CO2及合成气直接制DME伴生CO2的问题,开展了 CO2加氢直接制DME用的铜基核壳双功能催化剂研究。对共沉淀法制备的CZA前驱体碱性母液进行热处理,减小了CuO和ZnO晶粒尺寸,改变了 Zn的分布,使更多的Zn富集在CZA催化剂表面,加强了Cu-ZnO相互作用,促进了 Cu分散,得到结构重构的铜锌铝催化剂(CZA-r),获得了高的CO2加氢活性,转化率为12.8%,是未处理的CZA催化剂的2.7倍。DRIFTs实验表明,在CZA-r上,CO2加氢反应机理是先通过逆水汽变换生成*CO,*CO进一步加氢经*H3CO生成甲醇。相对于未处理的CZA催化剂,在CZA-r催化剂上CO易于脱附,导致产生更多CO。采用物理包覆法,在毫米尺寸CZA-r颗粒上包覆高活性的CO加氢制甲醇铜锌镁催化剂(CZM),来制备核壳结构CZA-r@CZM催化剂,使得在CZA-r核上产生的CO经过CZM壳层时催化转化为甲醇,获得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CO2转化率11.7%,甲醇选择性73.0%。基于上述工作建立的乙醇辅助包覆法,在核壳结构CZA-r@CZM催化剂上进一步包覆HZSM-5,制备具有双壳层的双功能催化剂(CZA-r@CZM@HZSM-5),获得23.9%的CO2转化率和82.7%的DME选择性。
其他文献
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乙烯和极性单体的共聚,可以得到功能化聚乙烯。通过配体修饰可以改进催化剂的结构,进而调控聚合物的微观结构。目前实验手段无法得知聚合机理和解释一些实验现象,因此,我们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共聚反应机理,探明催化活性差异的根源,为后序进行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研究两种不同取代基的膦磺酸钯配合物A((POOMe,OMe)PdMe(Pyridine),POOMe
Half-Heusler合金是一种热电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的热电材料,由于其工作温度区间为中高温区域,因此在废热回收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普遍认为,性能较好的N型MNiSn(M=Ti,Zr,Hf)half-Heusler热电材料为Zr1-x-yHfxTiyNiSn1-zSbz(x,y=0~1,z=0~0.04)体系。然而,该体系中Hf的最优掺杂量在0.4~0.7之间,由于Hf元素价
随着智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面对如此海量的、高维的、服从不同分布的大规模数据,如何快速且有效地对其进行检索、分类、并且能够从中提取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已经成为现代机器学习最具有挑战性的前沿方向之一。迁移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用于解决标注数据稀缺这一基础问题的重要方法,它放宽了传统机器学习中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需要满足独立同分布的假设条件,因而能够在两个彼此不同但又相关的领域之间发掘
在肾衰竭患者体内普遍存在蛋白结合尿毒症毒素(Protein bound uremia toxins,PBUT)。该类毒素一般是指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分子量小于500道尔顿的疏水性小分子物质,包括已经被证实诱发肾透析患者产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等,占肾衰竭患者体内毒素约26%。现有血液透析技术对肌酐、尿素氮等水溶性小分子去除效果良好,但对蛋白结合尿毒症毒素去除效果不佳,发展高效的P
柔性应变传感器是将外部刺激转化为电学信号的一类器件,其具有可弯曲和可拉伸的特性,在软体机器人、生物医疗以及人机交互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报道。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是应变传感材料,制备耐拉伸和环境稳定的应变传感材料仍具有较大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利用共价键交联与非共价键交联共同作用的策略,制备出耐拉伸、保水性和粘附性的双网络离子水凝胶,耐拉伸环境稳定的双网络乙二醇有机凝胶和耐拉伸耐潮湿的弹性体
碳点(carbon dots,CDs)是一种新型的零维碳基纳米材料,尺寸普遍小于10 nm,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在生物成像以及肿瘤治疗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尽管碳点克服了无机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低以及小分子荧光材料制备复杂、价格昂贵等问题,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用于成像的碳点吸收和发射波长普遍较短(400-500nm),易受背景荧光干扰,且缺乏靶向性。基于此,本论文通过深入研究碳源分子结构和碳点
设计模式是软件设计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旨在通过复用设计经验来提升软件系统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围绕软件设计模式已有诸多研究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被解决:关于设计模式分析的研究工作通常只涉及少数几个设计模式,而目前已积累了大量的设计模式,已有分析方法(如调查问卷方法)很难对数量众多的设计模式进行处理;由于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设计模式文档中的应用信息很难与当前流行的软件技术进行即时关联,而如何高效地获取这
光电催化技术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生成清洁能源和绿色化工产品的重要技术之一。铟基硫化物半导体凭借其优异的光吸收、电化学以及催化性能,成为光电催化领域的热点研究材料。本论文以n型铟基硫化物为研究对象,基于硫化物本身成分和形态的可调性、多样性和通用性,通过调控铟基硫化物异质光阳极的物相组成和形貌结构,提高其光生电荷传输效率、优化表面催化反应活性和稳定性,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基于层状材料有机-无机杂化的合成策
目前,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cells,HS/PCs)的体外扩增是解决临床移植用HS/PCs数量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离体培养通常伴随着其长期增殖活性的丧失。因此,体外培养如何能有效维持HS/PCs的干细胞活性且又能实现其大量扩增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对造血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调控的研究,仿生构建造血微环境来实现其有效扩增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细胞器。许多化学品具有线粒体毒性,可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因此,有必要筛查引起线粒体功能紊乱的化学品。仅通过实验测试的方法,难以满足众多化学品的线粒体毒性筛查需求。有必要发展快速、高效的方法,筛查化学品的线粒体毒性。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可用于高效筛查和预测化学品的毒性。本论文针对模型训练集数据不平衡、黑箱模型难以对毒性机制进行解释、已有线粒体毒性QSAR分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