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发挥的作用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同时译者在翻译史上的隐身也得到了反思。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六十多年的英译进程中,美国译者葛浩文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近五十部,其中还成功地推介了莫言系列小说。尽管近年来研究译者葛浩文的论文日渐增多,但相关研究尚比较重复零散、缺乏深入,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从译者研究整体方面看,尚存在术语交叉和缺乏历时研究的现象。译者的主体性、译者行为及译者作用三个概念均交叉涉及了译者的主观性和译者的社会性,但对译者主观性和社会性关系方面尚缺乏历时研究和论述。译者葛浩文研究也存在类似问题。第二,对译者葛浩文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翻译思想、某部译作的语言特色和译者在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的操纵下对译作的改写方面。对译者的译本选择、翻译思想的形成、不同时期译作特色的变化、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影响译者的因素分析尚不具体。第三,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原作者和译作的积极推动性方面研究尚不足。另外,译者个人在整个中国当代小说译介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尚未得到明确考量。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引入布尔迪厄社会学场域和惯习的理论工具,突出两者的历时性和互动关系,将场域界定为中国当代小说英译,葛浩文的翻译惯习则体现为译本选择、译者思想和翻译风格。其次,根据场域内主导力量的变化,把译者翻译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并采用译者问卷调查和多部译著对比研究的方式,对葛浩文的译本选择标准、翻译特色及翻译思想进行分析。再次,通过数据统计和文献梳理的方法,分析三个时期研究翻译场域内主导力量的变化,以及翻译过程和传播过程中合译者、编辑、原作者、读者和评论家对译者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译者在译本选择上的自主性和对莫言小说英译的推广,探索译者独特的翻译惯习对中国当代小说英译场域的可能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译者葛浩文翻译惯习方面。译者的家庭背景、战争经历和学术生涯促使译者偏好严肃文学作品。在1976-1990年,译者是基于学术兴趣和政治因素进行译本选择,1991-2000年则基于文学偏好和市场因素,而2001-2010年市场影响要多于其文学偏好。另外,通过对三个时期翻译特色的分析发现,1990年前译者非常忠实原著,1990年之后译者对原著的改写明显增多,但对文化特色词的异化还是多于归化。除此之外,译者对原著节奏、景色描写和生动语言的再现始终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方面。同时,译者的翻译观可以归纳为:读者原则、目的语原则和改写原则。第二,翻译场域对葛浩文翻译惯习的影响。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场域中的主导力量经历了由1976年前的中国政府主导,1978-1990年的半中国官方主导,到1991年后的国外商业出版社主导的变化。可以看出,主导力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译者的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形成。场域中的文学代理人对葛浩文获得译本、争取翻译酬金、提高声望起着推动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合译者林丽君的影响,使葛浩文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文化特色词异化。原作者通过对译者授权的不同,也会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读者评论看,国外读者对译作中的大部分改写持赞同态度。国外学术领域的评论家倾向于对葛浩文译著和原作者持赞扬态度,而国外主流媒体的评论家倾向于持批评态度。另外,其它语种的译介、电影媒体及文学思潮也会对译本选择产生影响。第三,译者翻译惯习对场域的可能影响。译者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文学偏好选择译本,促进了中国当代严肃小说的译介。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和翻译特色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红高粱》采取易化策略,渲染《天堂蒜薹之歌》的政治讽刺力度,高度忠实《酒国》的文体风格,突出《丰乳肥臀》小说的叙事线索,重视《生死疲劳》的艺术创新,最后运用自己在文学领域的影响提名莫言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一系列活动最终扩大了莫言的国际影响,促进了莫言小说经典化的进程。同时,莫言获奖必将对整个中国当代小说英译的场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第四,研究发现葛浩文和莫言在文学场域内的象征资本不断彼此强化,莫言的红高粱建立了葛浩文在翻译界的声望,葛浩文在文学和翻译界的地位反过来也加强了莫言的国际文学声望。另外,在全球文化传播语境下,由于国外出版商的经济利益建立在译作畅销的基础上,因此客观上促进了译本的传播和文学声望的建立,使更多中国当代小说走进世界读者的视野。以上研究验证了惯习和场域理论对于译者研究的适用性。译者翻译惯习的形成和场域密不可分,同时场域也由于新的惯习的参与,而不断变化。场域和惯习在内化与外化,结构与被结构的关系中确立了译者翻译活动的历时性。其次,虽然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文学体系中处于非常边缘的地位,但在葛浩文的个案研究中,出现了译者、原作者、赞助人声望互相提升的现象,反思了操纵理论中目的语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对翻译文学绝对控制的观点。另外,本研究比较系统客观地描述了葛浩文三十多年的翻译活动、翻译思想、译本选择和不同时期译作的翻译特色,可作为译者翻译史料研究的一部分。当然,本研究在归纳译本特色的历时变化方面还存在欠缺,该理论对其它译者研究的有效性还需在今后研究中继续验证。此研究仅为社会学和译者研究相结合的初步尝试,希望其适用性和不足可以为类似研究提供一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