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体概念是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一个新视点,这一研究路径的提出得益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生存论路向上的推进。本文立足于身体概念,力图揭示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异化、实践、生产力等重要概念的生存论的基础,进而指出,“身体”是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得以建构的一个逻辑基点。本研究对于我们深入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性(在哲学上表现为对形而上学“无人身”的理性的批判,在实践上表现为对摧残感性生命的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本文由四部分组成: 首先,在梳理和考察西方哲学史上身体理论的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背景是整个行而上学,他的身体概念所力图批判和超越的是主导了几千年思想史的扬心抑身的本质主义人学观。这种人学观开启了人的精神性、无限性和超越性,却压制了人的感性生存的丰富性、具体性和现实性,把身体这一把握世界的可能途径给遮蔽了。 第二部分,以马克思的主要文本为根据,分析马克思身体概念的理论起点、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阐述马克思如何在批判改造费尔巴哈“感性人”的观念的基础上提出“感性活动的人”作为自己哲学变革的基点,从而开启身体思维,进而又提出“劳动的身体”为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奠基。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身体在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中的地位:身体概念是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第一步,是建构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是唯物史观的第一前提,最后身体解放是科学共产主义目标的本质内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身体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体系得以建立的主要构件,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逻辑基础。对身体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现实生存的关怀。 最后,本文探究了马克思身体概念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身体概念在理论上开启了西方哲学的身体转向,在现实上对造成身体异化的资本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一批判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马克思身体概念本身所具有的片面性不可避免地使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