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本溪县沙河沟村为个案,研究特定时空坐落中的农耕技术民俗的择定机制、技艺操作及传承特征。并对20世纪初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农耕生产民俗的变迁情况进行描述,探讨引发农耕生产民俗变迁的诸种因素,指出技术民俗在民俗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变迁规律,揭示变化的技术与生活方式的背后民众永远不变的生活俗制。全文包括绪论、正文与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由六章内容构成。
第一章,使用地方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材料,对沙河沟村的自然地理及人文概貌进行总述,指出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山东移民与原住满族民众杂居共处以及玉米自身的抗旱抗涝、生长适应能力强的生长特性等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促成当地农耕技术民俗的择定及整个民俗系统的建构。
第二章,对沙河沟村的传统农具的分类、制作及使用知识进行描述,揭示农具在作为物质性的生产工具被使用的同时,作为一种符号的象征与意义的载体,农具在民俗生活中的文化表达。
第三章,从农耕技术民俗的实践技艺操作入手,通过对沙河沟人的耕种制度、耕种方法、“插犁杖”、铲地等具体田间劳作技艺以及“积粪”、养猪等生产技术及知识的描述,揭示作为民众生存智慧及生计经验积累的农耕技术民俗不仅具有一切民俗事象所具有的特征,还有其自身的独特特征。
第四章,将农耕技术民俗分别视为个体成员与集体成员在民俗生活中逐渐习得并实践的技艺操作及知识观念,对技术民俗的不同传承人及传承场域进行描述,揭示技术民俗的传承机制与传承特征。
第五章,对20世纪初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农耕生产民俗的变迁状况进行描述,分别从生产组织、生产技术、生产主体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变迁情形入手,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揭示在外界社会环境的变迁影响下,农耕技术民俗及民俗生活系统的变迁机制。
第六章,从技术影响及辐射下的沙河沟人的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变迁描述入手,指出技术是影响民俗系统变迁的最直接要素。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变化的生活背后民众永远不变的生存框架,这一生存框架的存在总是可以为民众提供合宜的生计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始终体现着民众的生存逻辑与生活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