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2世纪下半叶,净土信仰由印度传入中国,汉晋六朝净土高僧的活动使其得到了缓慢的发展。唐代善导和法照等净土高僧通过身体力行大力推崇,则使净土宗正式成为一大宗派,并在随後的长达三四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影响了整个中国。随着净土思想的传入,净土艺术的创作也兴盛起来。净土艺术作为佛教艺术的分支,对於揭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啓发意义。印度佛教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的,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的进入中国主要经由陆路和海路两条路线,首先是外来粉本传入,接着是唐代画家在学习外来粉本的基础上自创粉本。 隋唐佛教发展带来了佛画的繁荣,当时宫廷和民间都有大量的画家,从事佛画的绘制工作。五代宋初,皇家绘画机构设置尤为完备,受中原政权绘画职官设置的影响,边远地区如敦煌也有画院、画行之设,这直接刺激了敦煌地区绘画艺术的繁荣。隋唐五代画史中也有大量的关於净土绘画创作的记载。隋唐五代绘画艺术的大遗存在二十世纪初於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了,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色彩纷呈的敦煌遗画,就敦煌遗画的制作材质而言,绢画等布帛类艺术品数量是最多的。敦煌遗画之材质——布帛,很多就是由中原地区流入敦煌的,这是由於敦煌当地布帛生产并不兴盛,种类也较为有限。唐代布帛生产的兴盛为遗画的创作提供了前提,唐代布帛生产之所以如此繁盛,主要是因为布帛是唐代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布帛在国家的统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故而有时还被当做货币使用。唐代宫廷还设有繁琐的染织机构,负责对布帛进行再加工。 本文主要从绢画、刺绣、版画三大方面来阐释敦煌遗画。敦煌遗画中数量最多的是绢画,古代敦煌人造像的现实功利性很强,为亡者追福而造是最为常见的。造像供养的功利性,不仅反映在供养人造像的动机上,而且也表现在供养人对造像主尊的选择上,这在敦煌绢纸绘画中表现得更加明确。与耗资巨大的石窟造像大多由世家大族把持不同,费用较低的绢纸造像更多地为中下级官员、普通百姓所参与。敦煌绢纸造像供养的主尊主要有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天王等,尤其以观音菩萨(引路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像、水月观音、十一面观音、四臂观音、六臂观音、如意轮观音、观音曼荼罗、延寿命观音等)数量最多。而其中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都与净土信仰息息相关。故而,研究敦煌遗画对於考察敦煌地区民间净土信仰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与发展,刺绣这一中国优秀传统工艺也开始应用于佛像及佛经的制作上。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刺绣遗物的发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存敦煌吐鲁番刺绣佛像保存较为完整者,主要包括南北朝时期1件、隋唐五代6件,这7件佛像绣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时佛教刺绣艺术的成就。後来,还出现了刺绣佛经,法藏敦煌文献P.4500即为其代表,这表明刺绣工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至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领域。唐代净土信仰空前盛行,唐人文集中也存有为数不少的讃颂绘绣与净土信仰密切相关的佛、菩萨及变相的篇章。唐代善男信女绣造净土佛像、菩萨及变相之功德诉求,大多是出於为亡者资福以往生净土,这也就成为净土信仰反映在刺绣上的重要内容。制作刺绣艺术品作为功德讲究精细,越精细才越见诚心,尤其是绣像,要尽可能完美地表现法相的庄严以及西方极乐净土的盛况,这就对绣造技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於唐代文人画师的广泛参与,还产生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绣画。唐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关於佛教刺绣艺术品的赞文,其中大量的是讃颂与净土信仰有关的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及净土变相等的篇章,这些文献记载是敦煌吐鲁番刺绣遗留物的重要补充。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於揭示唐代佛教刺绣(主要是净土刺绣)活动之兴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敦煌版画中也出现了净土信仰,版画的产生有一定的条件,在经历了汉字楷体化、纸张的普遍行用、雕刻技术成熟等前提条件之後,雕版印刷最终产生于隋代,经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元时期全面繁荣,明清时期臻於巅峰。而雕版印刷品的内容又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从雕版印刷品的相关发愿文来看,版画中关於净土信仰的雕版印制尤为流行,且历时长久,自五代大量刊刻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等版画开始,这四种早期版画的普遍流行,表明净土信仰在晚唐至宋初在敦煌乃至整个中国都是被民众广泛接受的。至宋代雕刻《竺兰陁心文经》等经文,直至明清大规模雕刻《陀罗尼》等经文,在相关的发愿文字中都出现了净土信仰倾向。由此可见,在中国民间,从晚唐五代直至明清,这种净土信仰的熟情在雕版印刷术中是一路传承而来的。 敦煌遗画中不管是绢画、刺绣还是版画中都出现了净土信仰的倾向,而这批艺术品的制作年代又多在晚唐五代宋初,这说明唐至宋初净土信仰在敦煌民间有着广泛的传承,已经深入到了广大信众的深层意识形态之中,成为当时民众普泛的功德诉求。敦煌虽地处边地,但也是华夏大地的一个小缩影,通过对敦煌地区遗画中保存的净土信仰的探求,可以推知在唐至宋初的三四百年间,净土信仰在民间的信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敦煌遗画文学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主要有四点:祭祀文化、寺院文化、职官文化和姓氏文化。敦煌遗画文学尤其是绢画的经变题榜与敦煌净土类构经文也有某种关联;敦煌遗画的发类文与敦煌地区的佛事文学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文章从佛事文学中的初丧文学、治丧文学、国祭文学和私祭文学四个方面做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