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应用下胫腓螺钉固定或不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SER)Ⅳ度及旋前外旋型(PER)Ⅳ度踝关节损伤合并下胫腓分离的疗效差异。从2015年3月1日起至2016年1月30日止,共收治45例符合入选要求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分离患者,其中固定组应用下胫腓螺钉,共有22例患者,非固定不行下胫腓固定,共有23例患者。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术后及随访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下胫腓重叠距离(tibiofibular overlap,TBOL)、下胫腓间距(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BCS)并进行比较;观察比较术后康复锻炼、骨折愈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都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在完全负重开始时间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52,P=0.000),其中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为10~12周,中位时间11周;较非固定组的6~10周(中位时间8周)延长。X线片复查示所有患者下胫腓复位效果均满意,未见骨不连,两组在骨折愈合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9,P=0.670)其中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4.50±1.22)周、非固定组为(14.66±1.15)周。非固定组无下胫腓分离复发、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发生,固定组则观察到1例患者下胫腓螺钉发生断钉。术后及随访1年时两组TBOL、TBCS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两组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综合考虑患者损伤愈合及内固定材料断裂风险的情况,在术后完全负重锻炼开始时间上非固定组早于固定组患者,具有优势。对于踝关节损伤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无论何种修复手段都无法令患踝恢复至生理状态下的稳定程度,只能根据实际预后在相对不稳与过度稳定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得知对于旋后外旋型(SER)Ⅳ度及旋前外旋型(PER)Ⅳ度合并下胫腓分离时(除Maisonneuve骨折),如能有效修复内、外及按损伤情况修复后踝,则是否应用下胫腓螺钉无明显差异,其对功能预后及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影响,但考虑到术后并发症及康复锻炼情况,避免对下胫腓进行固定为更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