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入手,择优选取动物模型,观察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模型大鼠血脂、TNF-a和IL-10以及舌组织AQP-5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湿热证病理及清热祛湿方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致病菌低剂量组(B、C、D组)、致病菌中剂量组(E、F、G组)、致病菌高剂量组(H、I、J组),每个剂量组下设置3个不同造模(湿热环境)时间,B、E、H组造模21天,C、F、I组造模25天,D、G、J组造模28天。参照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建立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体温、体重、食量、饮水量、症状及舌苔的变化,比较分析不同造模条件下模型证候指标的变化,评价模型的质量。2、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自然环境+普通饲料饮食)、湿热模型组(湿热环境+高脂饲料饮食+大肠埃希氏菌灌胃)、药物干预组(湿热环境+高脂饲料饮食+大肠埃希氏菌灌胃+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按以上条件组合,采用造模时间28天及低剂量大肠埃希氏菌灌胃的造模条件复制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体温、体重、食量、饮水量、症状和舌苔变化。采血送检血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0的含量;取舌组织,行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QP-5的表达情况。结果:1、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复制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不同的湿热环境造模时间和大肠埃希氏菌灌胃剂量组合,各造模组无论是在体温、食量、饮水量方面,还是在可观察的动物症状、舌苔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温病湿热证临床证候。2、在维持灌菌后体温升高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方面,致病菌低剂量组(B、C、D组)表现最好;在维持造模后的低饮食量和低饮水量方面,28天造模组(D、G、J组)严重程度较高;在舌苔出现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及稳定性方面28天造模组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症状出现的齐同性则为D、I、J组最好。综合评价提示:D组大鼠各项证候指标出现率、严重程度高,稳定性、齐同性好,模型质量最优。3、湿热模型组体温,TC、TG、LDL-c水平,血清TNF-a和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P<0.00),体重、饮水量、食量减少和HDL-c水平降低,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P<0.00);药物干预组较湿热模型组饮水量、食量显著增加,血清。TNF-α、IL-10浓度显著降低(P<0.05);除TNF-α浓度药物干预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外,余观测指标恢复,较正常组无显著差别(P>0.05)4、湿热模型组舌黏膜层的角质细胞层、棘细胞层增厚,不完全角化细胞增多;舌固有层中度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组织疏松水肿,肌层血管充血、组织轻度水肿。药物干预组较湿热模型组角质细胞层、棘细胞层变薄,与正常对照组光镜下无明显差别;舌固有层轻度淋巴细胞浸润、肌层无病理变化。5、积分光密度和面积密度比较,湿热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舌组织AQP-5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P<0.05);药物干预组AQP-5表达较湿热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1、采用延长湿热环境造模时间至28天及低剂量的致病微生物灌胃的造模条件,可复制出各项症状体征明显、稳定性、齐同性好的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2、湿热环境时间的适当延长对增强模型大鼠症状体征的稳定性、齐同性有积极的影响,低灌菌剂量可避免产生LPS耐受并使模型大鼠体温升高且持续稳定。3、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存在血脂紊乱,血清TNF-a和IL-10水平升高,舌组织病理改变和AQP-5的过度表达。舌组织AQP-5的过度表达,可能与模型鼠腻苔的形成有关。4、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能改善模型大鼠的湿热证候,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纠正血脂代谢紊乱,减轻舌组织炎症和降低AQP-5表达的综合调整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