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胚胎生血内皮细胞时空与功能异质性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228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血干细胞作为造血系统的基石,具有自我更新和多谱系造血分化的能力,在个体的生命周期中可以持续产生各种谱系的血细胞,并重建受到损伤的受体造血系统。然而在胚胎发育中,造血干细胞数量稀少,发育时间窗短,并且目前缺乏对其特异性的表面标志物的认识,这使得深入研究发育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变得十分困难。目前研究表明,小鼠的造血干细胞是由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 region,AGM)背主动脉中一种特殊的内皮细胞亚群—生血内皮细胞在胚胎期第10天通过内皮向造血转化过程产生的,这一过程目前可以通过谱系示踪技术及实时成像系统在体内条件下观察到,更加明确了造血的内皮起源。目前已知小鼠AGM区中生血内皮细胞数量在胚胎期第10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CD47、CD61、Dll4,此外,还表达Flk1、VE-Cadherin等内皮分子,缺乏CD41,CD43及CD45等造血分子的表达。Runx1作为内皮向造血转化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同样是生血内皮细胞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物。因此,研究人员构建了Runx1+23GFP转基因小鼠来富集生血内皮细胞,同样,Gfi1-Tomato转基因小鼠也被用来探究生血内皮细胞的内皮向造血转化过程,但被这些分子标记的生血内皮细胞的造血干细胞潜能并没有得到证实。通过精确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并结合体内功能实验验证,我们准确地用新构建的Neurl3-EGFP转基因小鼠捕捉到了具有造血干细胞功能的生血内皮细胞,进一步的通过CD41-CD43-CD45-CD31+CD201+Kit+CD44+(PK44)组合高效捕获了这群生血内皮细胞,同时在单细胞水平的体外功能实验上发现PK44细胞具有三种分化潜能,分别是单内皮潜能(约23%)、内皮和造血双向分化潜能(约2.7%)及单造血潜能(约40%)。在本研究中,我们探究了PK44细胞在造血干细胞出现前后的时空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特征。首先,我们通过对胚胎期第10天AGM区PK44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K44细胞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亚群,其中两个亚群在分子表型上有明显区别,分别表现出内皮或造血偏向的特征,因此我们将这三个群体定义为内皮偏向群体、中间态群体及造血偏向群体。接下来通过分析这三个群体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运用流式细胞仪索引分选(index sorting)模式并结合体外单细胞水平的功能实验筛选候选的可以区分PK44细胞功能异质性的分子,最终筛选到CD93及CD146这两个内皮相关分子,通过结合Kit与CD93或CD146的表达可以将PK44细胞群体划分为内皮和造血偏向的群体并可以较高效的富集其中的造血偏向群体,这一结果进一步在单细胞水平上的体外功能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接下来,我们发现在卵黄囊中也可以检测到PK44细胞的存在,通过分析在造血干细胞出现前后不同时间点的AGM/caudal half及卵黄囊PK44细胞特征,我们发现卵黄囊中PK44细胞表现出与AGM区相似的发育动态和功能多样性:在绝对数量上均是在胚胎期第10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体外功能方面卵黄囊PK44细胞与AGM区一样,同样具有三种分化潜能,但内皮和造血双向分化潜能及单造血潜能比例均小于AGM区。同时我们发现卵黄囊PK44细胞群体在体外与OP9-DL1基质细胞共培养后,无论是造血簇的大小还是数量,均远远小于同时间点的AGM区细胞。重要的是,卵黄囊中的PK44细胞群体在体外与OP9-DL1基质细胞共培养后展现出明确的长期多谱系造血重建能力。虽然具有体外功能的相似性,卵黄囊中的PK44细胞群体表现出与AGM区中PK44细胞群体不同的转录组特征。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描绘了以PK44为代表的生血内皮细胞的时空特征,并揭示了卵黄囊中之前并不为人所知的具有造血干细胞潜能的生血内皮细胞群体。这些发现为今后深入研究造血干细胞的不同起源和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巨噬细胞在组织稳态和炎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还行使着重要的组织特异性功能。同时,它们也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如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等。长期以来,成体小鼠中巨噬细胞一直被认为来源于造血干细胞,但新近研究发现,小鼠大部分组织驻留型巨噬细胞都来源于胚胎时期卵黄囊的原始造血巨噬细胞或者多潜能的红系-髓系祖细胞(Erythro-myeloid pro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应答是机体抵抗外源性病原菌侵入以及清除体内自身抗原性异物的第一道防线。固有免疫应答针对的靶信号有病原体相关的外源性危险信号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和自身细胞释放的内源性危险信号称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人腺病毒为疫情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之一。近年来,腺病毒导致的呼吸道感染在我国呈高发态势,而且极易引起暴发疫情。在我国部队和地方多次发现腺病毒感染暴发流行,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军民健康。研究表明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在免疫缺陷病人中的死亡率可以高达50%。而且,腺病毒在非免疫缺陷患者中的检出率也有上升趋势。我国并没有将腺病毒列入呼吸道病原监测名单,国内外也没有治疗腺病毒的特效药。在美国已
尽管近代医学在抗生素使用和疫苗接种方面有着长足进步,脑膜炎的全球疾病负担在当前仍然很重,脑膜炎防治进展也远远落后于其他疫苗可预防的疾病。据报道在2016年全球脑膜炎发病近三百万例,造成数十万病患死亡。细菌性脑膜炎被认为是该疾病的最严重形式,其发病急,起病重,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或严重后遗症。细菌性脑膜炎多由细胞外病原菌引起,且大多数病例都并发有菌血症。本研究关注于血源性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的一个关键环节
第一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mpA的细胞粘附性及细胞毒性相关研究目的:探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mpA对细胞是否具有粘附性及细胞毒性。方法:首先通过IPTG诱导、超声破碎、Ni柱纯化等过程获得重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mpA(rOmpA)。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靠性,使用rOmpA免疫新西兰兔获得兔抗rOmpA血清,并利用Western blot法验证rOmpA的同一性。然后,本研究利用Alexa flour 6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继SARS-CoV,MERS-CoV之后,β属冠状病毒造成的第三次严重的爆发流行,该病毒自2020年2月底以来迅速传播到200多个国家。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SARS-CoV-2感染所致2019年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已经迈入全球大流行阶段。同年12月,在英国和南非检测到了两株具有
输血常被用于急/慢性贫血治疗,在战、平时的生命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近年来临床用血急剧增加,天然血液来源相对有限。红细胞的保存条件苛刻,战争、自然灾害等特殊条件下红细胞的储运较困难。此外,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型且输血过程中存在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风险,使得输血治疗面临较大挑战。红细胞代用品能够模拟天然红细胞的携-释氧功能,满足机体在失血条件下的供氧需求,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了血液代用品领域的研究热点
背景:水貂是一种肉食性小型哺乳动物。水貂的皮毛轻柔结实,毛绒丰厚,可以制成多种毛皮制品,广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我国水貂产业发展迅速。然而,在水貂产业持续向好发展的同时,水貂的疫病,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给水貂养殖业带来了很大困扰。水貂的顽固性腹泻是一种由水貂圆环病毒(Mink circovirus,MiCV)感染引起的一种季节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在每年秋冬交替季节,主要引起水貂的红白痢,并伴有厌食、被
目的:生物气溶胶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颗粒,其粒径范围在0.01~100μm之间不等。这些生物气溶胶颗粒可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类的呼吸系统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高效率的生物气溶胶采集技术是捕获并监测这些颗粒中微生物的重要手段,从而保证生物气溶胶中的微生物活性,用以进一步的生物学分析。本研究针对原有气旋式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存在的问题,对采样器的关键参数进行设计、优化并进行模拟与现场
造血干细胞是包括髓系细胞和淋系细胞在内的多种成熟血细胞的主要来源。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干细胞主要起源于胚胎期第10.5天(embryonic day,E10.5)的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 region,AGM)区,此时主动脉内皮经过内皮造血转化过程产生造血细胞。在该过程中,一小群特化的生血内皮细胞的形态逐渐由内皮细胞样的扁平转变为造血细胞样的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