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中,理想的预案是人工环境有所退缩,自然环境要收复一些失地。城市范围内,如何在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收复自然失地?这需要更新园林建设理念。近自然园林是对传统园林建设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利于自然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园林建设理念。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近自然园林理论,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半结构(semi-structured)访谈和自填式(self-administrated)问卷方法研究了公众对近自然园林的态度,通过调查武汉市郊植物群落,用自然度值方式确定武汉市近自然植物群落。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优化了近自然园林的概念,明确了近自然园林的定位和特征。目前近自然园林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和明确的定位,导致这一术语应用混乱。本文认为近自然园林是以自然法则和生态学为指导,通过保留或模拟自然环境,形成健康的绿地生态系统,使城市绿地功能从美化与游憩转向生态恢复和自然保护。其本质是人类为了利用自然不得已对自然环境所作的改变。近自然园林既是一种园林建设理念,也是一种园林建设模式。是生态园林的具体模式之一,为生态园林的落实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生态公园是近自然园林在公园绿地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近自然园林是现代园林和城市林业的共同追求。近自然园林具有自然性、适应性、多效益性、资源节约性、无界性和教育性特征。第二,近自然园林的营建。包括近自然园林营建应遵循的原则、营建的方法和近自然园林植物群落的营建步骤。近自然园林营建应遵循互惠共生、生态平衡原则;人地协调、因地制宜原则;尊重自然、保持原生态原则;最少干扰原则;分级绿化原则。近自然园林的营建方法包括近自然设计、近自然施工和近自然管理3方面,本文首次提出三者的概念及具体措施。近自然设计是适应自然条件和自然过程,把人类对自然的扰动最小化,同时满足人类需要的适应性设计。包括近自然植物设计和近自然雨水管理,近自然植物设计包括以幼苗移栽、减少矮化密植、保持植物自然形态、以乡土植物为主、复层设计等,近自然雨水管理包括使用透气性的铺装材料,设置植物边沟、树池滞留、生物带滞留和蓄水湖等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下渗措施。近自然施工指采用乡土材料,在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生态和自然景观的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性绿地。包括选择当地盛产的材料、材料的重复使用、驳岸和护坡尽可能采用土石植物组合、在适宜的季节施工,分开土层等具体措施。近自然管理是利用自然力,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性、促成植物群落进展演替为目的,并为人类体验自然提供机会的“少管型”管理。和传统园艺式管理的目的和方式显著不同,包括监测生态系统的演替、保障公众参与和学习的机会等。近自然园林建设以植物营建为主,本文提出通过评价自然度值方式来确定近自然植物群落。第三,武汉市民对近自然园林的认知。武汉市民对近自然园林态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市民普遍接受近自然园林理念,但对具体措施的支持率较低。2009受访者对近自然设计和管理的支持率分别为(10.3%-46.9%)和(7.4%-12.6%),对各项措施的平均支持率为26.0%;2010年对近自然设计和管理的支持率分别为(26.9%~75.5%)和(15.0%~28.8%),对各项措施的平均支持率为39.1%,高于2009年调查结果,武汉市民对近自然园林各项措施的态度呈增长趋势。结合开放式问题,分析发现近自然园林拥有大量潜在支持者。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以及职业影响受访者对近自然园林各项措施的态度。受教育程度高、园林专业的年轻人群对近自然园林的认可程度高,家中有学龄前儿童的受访者对近自然园林的认可程度高。分析认为,市民对近自然园林认可程度偏低的直接原因是因受当前园林现状的影响,偏好干净、整洁的绿地环境,根本原因则是生态学知识及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因此,通过建立近自然园林示范基地和加强近自然园林理念及相关生态学知识的宣传等措施可促使大部分市民接受并支持近自然园林建设。第四,武汉市近自然园林植物群落模式研究。近自然园林建设的关键是近自然园林植物群落的确定。本文试图通过植物群落自然度评价的方式确定近自然植物群落。结果表明自然度值>0.6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结构稳定,具有地带性植被的特征,可以作为近自然植物群落的参照群落。据此,提出武汉市近自然园林植物群落配置的两种模式:环境教育型和休闲娱乐型。结合问卷调查与样地调查结论,提出武汉市近自然园林建设的措施。思想观点的转变是武汉市近自然园林建设的关键,保护残存近自然生境、构建地表排水系统、建立生态公园是近自然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提出了武汉市近自然园林建设的相关技术指标以供参考。城市近自然园林是对传统园林建设理论的更新,是未来园林建设的方向和终极目标。但目前还存在着理论研究不深入、缺乏成功的示范样地等问题。另外,对近自然园林存在的绿化效果时滞性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尚缺乏妥善的解决方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是进一步研究近自然园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