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困境:从存在到生存——过士行剧作论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剧作家过士行以“闲人三部曲”闻名剧坛,进入新世纪以来,作者又陆续创作了“尊严三部曲”的前两部,其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创新的戏剧创作模式再度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但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作者的单个剧作或者是一个系列,缺乏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对过士行的剧作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和考察,本文则试图弥补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过士行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现实介入精神的作家。从总体上看,他的剧作记录下了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经历的肉体和心灵的双重考验,他们在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和价值理念时的困惑和焦虑。过士行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思考有着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人”在过士行的剧作中也有着一条清晰的演进轨迹,即从存在的探究到生存的拷问,前者的代表作是“闲人三部曲”,后者则是“尊严三部曲”。在主线之外还有一条副线,即作者对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思考,代表作是《鸟人》和《坏话一条街》。   过士行是一个富有艺术革新精神的剧作家,善于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展现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本文将从寓言与写实、游戏与狂欢、喜剧与悲剧这三个方面探讨过士行剧作的艺术特征。当然,过士行的剧作并非无可挑剔,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即创作的概念化、观念化,过于重视形式的革新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追问。“形式大于内容”是其后期创作的通病。   为了能更深入地探讨过士行及其创作在当代剧坛的意义,还须将其置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戏剧的整体语境中加以考察。上世纪90年代,主旋律戏剧、名著的改编、通俗戏剧与先锋戏剧构成了90年代戏剧的基本风貌,但多样的戏剧创作模式并不能掩盖其实质性的贫乏和衰微。笔者认为,戏剧创作主体的缺失是主要因为。而过士行则是逆潮流而动,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那曾经失落的戏剧创作主体性,即:对世界和现实的整体观照,对作家独立的批判立场地坚守以及永不停息地形式探索。2007年是中国戏剧诞辰一百周年,接下来的一百年中国戏剧应该往何处去?剧作家过士行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根据上海地区某工程超长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荷试验和桩身应力测试结果,分析该地区超长灌注桩的竖向承载特性。实测结果表明,两根试桩的桩端阻力与桩顶荷载之比约为10%,超长桩的
本文以认知语法关于“有界”与“无界”的理论为基础,研究“有界”与“无界”的对立在先秦汉语句法层面的表现。具体做法是,把《论语》作为先秦汉语的代表,把杨伯峻《论语译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运用马克恩主义的立场
萧乾是一位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家,早年教会学校的经历奠定了他最初特殊的宗教意识,众所周知,萧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一组反基督教题材的小说建立自己独特的地
本文通过梳理1930年代北京地区五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新文学课程设置情况,辨析出因办学宗旨与培养方针的不同,各高校对待新文
“斯大林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概念,首先是由一些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贬义色彩。但此后此概念被许多学者所认同并用来研究现代政治学、社会学、意识
1956年,中国社会开启了一场具中国式的民主运动,中国走到一个具“多种可能性”的路口。政治民主化的尝试,带来了一场文艺上的“民主化”试验。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
文化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发挥着“精神高地”和“文化氧吧”的作用。随着新闻内容的严重同质化,文化副刊地位愈加凸显。本文从副刊的定位到文图作品的审美,从文眼提炼、形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专业课程也成为高职院校的必设课程和重点课程,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笔者应采用适用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目的:旋转和高速运动机械结构的状态监测因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而成为制约其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声表面波传感实现了传感器的无线和无源化,有望解决上述难题。本文旨在研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