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关怀能力的养成和教师关怀素养的提升。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时期,未来发展的可塑性强且对教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若获得来自教师的关怀帮助则易产生饱满而温暖的情感体验,并在学会接受关怀的基础上形成反馈意识。当下实际教学中,师生间暴力、冷暴力等冷漠化问题凸显,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及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为进一步掌握师生关系的现状,许多学者对其展开理论与实证研究,并不断尝试运用关怀理论解决道德冷漠问题。但研究多浮于关怀的浅层意义,缺乏深入的钻研;且研究多集中于高校师生冷漠问题,对不断显现的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研究甚少。因此,拟探究诺丁斯关怀理论视野下的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具有现实必要性与理论价值性。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研究整个教育领域的关怀缺失问题。她提出真正的关怀不仅能促进学校教育的自主性,还将加快和实现人性化的进程。关怀理论强调学校存在以关怀为名义的压制训练。这种强制教育带来如孩子对学校失去兴趣等弊端。研究以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分析工具,采用案例分析法、分类对比法、问卷调查法对中小学师生间的道德冷漠问题展开整理与分析。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中小学师生间的道德冷漠类型,类型的建构过程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第一种是教师关怀缺失型的道德冷漠。在此种道德冷漠类型中,又分为由浅入深的功利型及控制型的道德冷漠。功利型的道德冷漠指教师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下多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业成绩,并认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便可“万事大吉”,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及精神发展状况。控制型的道德冷漠指部分教师打着为学生好的幌子忽视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而实施的一种缺乏爱的控制教学,强迫学生接受其安排的“关怀”。这并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怀。第二种是学生回应缺失型的道德冷漠。在关怀面前表现出对关怀行为的感受性差、感恩意识与回应能力不足的状况。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感受性不足主要指学生在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感受性差,即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行为,难以识别教师也有情感需要。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感恩意识不足指面对教师的关怀行为,被关怀者学生的内心难以产生一种感激的心情及表达感激的行为倾向。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回应不足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功利化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对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教师缺乏应有的回应意识和能力。第三种是师生间爱缺失型的道德冷漠。根据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应是在摒弃功利主义观的狭隘知识教学的前提下专注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并进一步给予关怀性帮助的教师之爱。中小学生对教师的爱体现在对教师关怀行为的不同层面的接受与回应,分为符合道德伦理的自然之爱与出于道德认识的伦理之爱。通过对关怀理论与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诺丁斯关怀理论为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解决提供理论分析工具。第二,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关怀关系。第三,接受性专注与动机移置是教师关怀学生的必要意识特征。第四,接受与回应是学生关怀教师的必要心理特征。第五,关怀与回应的缺失构成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的内环。第六,爱的缺失构成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的外环。论文最后对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类型的构建展开后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