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态度”(Metaphorical Attitude)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评价方式,广泛存在于英语表达之中。尽管Martin&White(2005),Martin(2007)认为词汇隐喻能够表达态度意义,并称之为激引式态度(invoked attitude)。然而学界对于隐喻态度的认识并不充分,以往的研究也并没有将隐喻态度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语义资源加以系统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将致力于两个目标:一是厘清隐喻态度意义的属性,基于认知与功能视角建立适应于其意义描写与分析的理论模型。二是基于这个模型,系统研究隐喻态度的表征方式,深化对隐喻态度的认识。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无论从哲学、修辞学、心理学或是语言学来看,态度意义的本质是对外在情感体验、身体刺激以及社会场景的内化式表征,其本身具备感知与体验的认知属性。而长期以来,系统功能视角下态度意义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作为社会符号的人际功能,对于态度意义的主体化形成,缺乏认知心理理据。另外,态度意义的表征方式主要有词汇、语法模式、语篇,对于隐喻的语义表征能力重视不足。本文对于隐喻态度的表征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基于框架-概念(frame-ideation)的语义表征模型。在二者共同的语义发生基础“具身体验”(embodiment)的前提下,探讨认知框架理论与概念基块理论的同质性与互补性:事件框架将“具身体验”构建为知识(knowledge),概念基块则将“具身体验”看做意义(meaning),即语言构建的东西,前者作为后者的索引符号,后者则作为前者的象征符号,二者均是感知体验的象似符号。以此为理论前提,展开针对隐喻态度意义表征的认知与功能研究。第二,隐喻态度表征的个体化形成动因。态度不仅是语义现象,同时也是个体化的心智表征。形成于情感体验的态度意义被个体识解为事件框架的情感默认值(emotive default value),每个事件框架因而具有了先验的态度意义。通常情况下,源域事件框架的情感默认值被投射入靶域框架并形成隐喻的态度意义。概念图形(figure)识解的是具有态度激引性质的部分事件框架,可见,态度意义不止存在于具体的概念意义当中,更在于由这些概念内容所引发的事件与体验之中。在对情感体验进行概念意义编码的过程中,个体主要通过创建蕴涵关系、投射源域内涵意义以及使用意象图示等方式展开。根据个体偏好差异,一些新奇隐喻亦可作为态度语义资源,但其需受到来自物理环境、社会文化情境、生理可供性的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第三,隐喻态度表征的表达特征。根据Halliday的语言层次化思想,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同属内容层。位于语义层的态度需由词汇语法具体表达。若概念意义是基于事件框架的象征符号,就隐喻态度而言,随着框架的跨域转移,概念意义内部的具体语义结构将随之发生改变,隐喻图形内部将产生词语意义语义域的相互间不匹配,其中规约指称意义未改变的为喻体辞(Vehicle-terms),指称意义发生改变的为本体辞(Topic-terms)。喻体辞主要由词语、词组/短语以及小句复合体表达,而本体辞主要由名词性成分表达,如名词,名词词组/短语等。此外,喻底辞(Ground-terms)也可表达隐喻态度意义,并由as,as if,like等标记词引导。第四,隐喻态度表征的语篇示例。当分散于各隐喻图形内部的态度意义并联成序列(sequence),隐喻态度便可在语篇层面示例。图形之间通过依存-扩展关系或根据其所处事件框架的概念结构得以连接。隐喻态度在语篇内示例时,喻体框架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喻体框架的情感默认值奠定语篇意义的态度取向;另一方面,以喻体框架作为指称参照点时,本体辞的规约意义将发生改变。根据隐喻态度在语篇内部分布特点的不同,可通过强调式、详述式以及递进式等不同的示例方式呈现意义,这样不仅可将各隐喻态度连接为有机整体,同时具备一定的修辞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