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无论对国计还是民生均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对唐代西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西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概况,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唐代农业经济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借鉴。农业经济开发与人口和县级政区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对唐代西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探讨,主要从人口和政区的视角切入。对人口数量的考察,主要是依据《新唐书》、《旧唐书》、《元和郡县图志》、《通典》、《资治通鉴》、《大唐六典》、《唐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等文献资料并充分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来完成的。唐代西南地区的人口总量变化特点是:从初期到中期直至后期,一直呈直线上升、较大幅度增长的态势。这正与当时西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状况相吻合。唐代西南地区人口地理分布,总体上形成了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向周边丘陵、山地和高原逐渐递减的特征。同时,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部、东北部人口密度远高于西部、西南部,人口分布大致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唐代西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基本态势。对县级政区变易的考察,也主要是通过上述文献资料进行的。经过梳理可知,唐代西南地区贞观时期新置16县,贞观至天宝年间新置41县,天宝以后新置13县。新增县级政区变易的特点主要有:1.从分布的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剑南道,其次是山南道,再次是黔中道。2.从布局的变易看,形成以多个区域为中心向外零散分布、由江河两岸向腹地纵深延伸的特点。这反映了农业经济开发空间的拓展。而新置县数量的增多带来了耕地面积的扩大、畬田的开垦和农作物种植的多样化。这体现了农业经济开发深度的加大。通过与江南、中原、西北等地区人口和政区的比较可知,唐代西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在全国的地位是:唐前期,位居前列,中期则较落后,后期其地位又有所提高。然西南地区对唐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后期政权的延续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