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泥浮选颗粒间相互作用及对浮选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sam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粒表面良好的疏水性是实现浮选的前提。浮选过程中,细粒或微细粒亲水性黏土矿物会罩盖在煤粒表面,导致浮选选择性下降,影响精煤灰分;罩盖严重时会阻碍捕收剂或气泡与煤粒间的吸附,导致煤粒不能浮起而损失在尾矿中,造成浮选回收率下降。细泥罩盖不仅存在于煤的浮选中,还广泛存在于矿物的浮选中,如硫化矿、氧化矿、盐类矿物及油砂等。尤其在复杂多金属矿的浮选过程中,不同矿物颗粒的电性差异较大,导致脉石矿物与有用矿物颗粒间凝聚现象严重,影响浮选选择性和矿物回收率。因此,矿物颗粒间的界面调控是决定浮选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淮北选煤厂重选块精煤、火烧铺选煤厂重选中煤、林西矿浮选精煤和庞庞塔矿浮选入料以及加拿大格林希尔矿原煤等煤样,针对高灰难浮煤泥存在的细泥罩盖严重影响煤泥浮选问题,以提高浮选回收率为目标,从颗粒间相互作用入手,研究了黏土矿物、煤中原有细泥与煤颗粒间的凝聚与分散行为,考察了不同矿浆条件下颗粒间相互作用对煤泥浮选的影响,探索了机械搅拌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剪切调浆中表面擦洗对细泥罩盖的去除作用,提出了细泥罩盖的调控机制。论文首先研究了颗粒表面荷电行为。探讨了矿浆pH、钙镁离子对黏土矿物以及不同密度煤颗粒表面电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矿浆pH决定了颗粒表面zeta电位的大小和符号,钙镁离子对颗粒表面双电层有显著的压缩作用。通过zeta电位分布、激光粒度分析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矿浆中颗粒间的凝聚与分散行为,结果表明酸性矿浆加重了黏土矿物及原有细泥与煤粒间的凝聚,碱性矿浆下黏土矿物及原有细泥与煤粒间处于良好的分散状态,但中性矿浆下二者发生了轻微凝聚。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力进行了研究。通过DLVO理论计算了不同矿浆pH、钙镁离子浓度下黏土矿物与煤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结果表明矿浆pH对黏土矿物与煤粒间的DLVO作用力有重要影响,矿浆pH值越小、钙镁离子浓度越高,则颗粒间双电层斥力和作用范围越小,越有利于颗粒凝聚,加重细泥罩盖的发生。同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蒙脱石与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直接测定,测量结果表明矿浆pH对二者之间作用力的影响与DLVO理论计算相吻合,证明煤与蒙脱石之间的相互作用遵从经典的DLVO胶体稳定性理论。并分析了疏水颗粒间的疏水作用力,通过观测疏水化蒙脱石与纯煤(灰分约为3.50%)在水中的团聚现象证实了疏水力的存在。从颗粒尺寸和表面性质考察了细泥罩盖的发生条件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黏土矿物在煤表面的罩盖是由DLVO作用力决定。煤中不同密度的原有细泥在煤粒表面的罩盖机理不同,高密度细泥主要通过范德华吸引力罩盖在煤表面;中、低密度细泥则通过疏水吸引力和范德华吸引力的共同作用罩盖在煤表面。中、低密度细泥与煤的结合力要大于高密度细泥。小颗粒与煤之间的能垒低,容易与煤发生罩盖;且吸引力与颗粒重力之比大,罩盖后不容易脱落。罩盖对煤泥浮选的影响研究。首先研究了黏土矿物罩盖对煤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煤被黏土矿物严重罩盖,煤的浮选受到严重抑制;中性条件下黏土矿物在煤表面微弱罩盖,影响精煤灰分;碱性条件下黏土矿物未抑制煤的浮选。当捕收剂用量不足时,低密度细泥使煤得不到充足的药剂和气泡表面,因此会较为严重的抑制煤的浮选;高密度细泥在煤表面微弱罩盖,对煤的抑制作用较小;而中间密度细泥由于受到疏水作用力,其疏水界面与煤发生吸附,导致亲水部分朝外,使煤的表面变的亲水,阻碍了煤与捕收剂或气泡间的粘附,对煤浮选的抑制作用要强于低密度和高密度细泥。机械搅拌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基于聚焦光束反射测量等技术系统研究了搅拌强度对颗粒间凝聚与分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和搅拌通过增加颗粒间碰撞概率并为颗粒提供克服颗粒间能垒的动能增强了高岭石和煤颗粒间的凝聚,加重了细泥罩盖;强烈的机械搅拌可以破坏颗粒聚团,使细泥罩盖得到减轻。因此,通过引入强机械搅拌可以有效消除细泥罩盖的发生。考察了高剪切调浆对细泥罩盖的减轻作用,并设计了“分步调浆”试验对调浆机理中的表面擦洗作用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擦洗作用可以除去煤粒表面罩盖的细泥颗粒,提高煤粒表面疏水性,进而增强煤与捕收剂间吸附的牢固程度,提高精煤回收率。因此,表面擦洗作用是决定调浆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庞庞塔浮选入料,当调浆叶轮线速度为4.71m/s时,表面擦洗4min使可燃体回收率从25.30%提升至47.37%。为了使煤泥能够得到充分的表面擦洗,同时又避免药剂解吸,提出了把表面擦洗作用、药剂分散和药剂-颗粒有效碰撞独立进行的煤泥调浆方案。
其他文献
针对国内大采高工作面普遍存在的煤壁片帮、漏顶、支架压垮等一系列围岩控制难题,论文选取了国内有代表性的10个不同赋存条件的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理论分析等手段,从围岩控制角度研究了大采高由于工作面长度、采高、煤层倾角、埋深、构造、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尺度效应。论文形成如下认识:在采高尺度上,研究得出煤体强度随采高增加呈对数曲线下降趋势,进一步分
煤炭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由于环保、能源枯竭以及成本等因素开始逐步被多样化的能源结构所替代,但因其利用模式简单,仍占据我国一半以上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我国煤炭经历了“黄金十年”高速发展,随着整体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调整,其产量仍居高位。煤炭的规模化机械开采,给环境保护和治理带来一定压力,是煤炭作为低成本能源无法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由于煤炭特殊的赋存条件,现有大规模开采工艺不可避免地
果树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且功能较多的作物,是高效农业的典范。近些年来,许多地区的果园种植面积在逐步扩增,但由于果树的需水量较大,导致灌溉用水量急剧增多,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因此,精确地掌握果园蒸散信息,进而采取合理高效的灌溉策略对果园管理者及水资源规划者均至关重要。本论文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South San Joaquin Valley地区的杏仁果园和开心果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Landsa
随着煤矿逐渐进入深部开采,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日益加剧,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复合动力灾害发生机理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将突出-冲击耦合动力灾害作为切入点,以现有的研究中很少关注到的含瓦斯煤岩组合体为研究对象,采取试验测试、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受载含瓦斯煤岩组合体损伤与煤中瓦斯渗流耦合失稳诱发复
本论文着重研究复杂环境下超高烟囱同向折叠爆破拆除原理及关键技术问题。对于超高烟囱的爆破拆除国内外多采用单向倾倒爆破、反向折叠爆破、分段分次爆破等技术方式,但在复杂环境下受周围环境及超高烟囱本身结构因素的影响,常规的爆破技术不能满足条件要求。多年以来复杂环境下200m以上超高烟囱折叠爆破拆除已有几个成功案例,但均采取反向折叠设计,上下切口延时间隔选择众说纷纭,偶尔也有由于切口延时不当或切口形成后的烟
煤系地层具有典型的层状特征,工程岩体层理、裂隙、软弱夹层等结构面发育,其中层状复合顶板巷道所占比重较大。复合顶板巷道作为一类复杂困难巷道,其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一直是巷道支护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岩体的工程响应与浅部相比将会发生根本变化。对于深部大断面复合顶板煤巷而言,其稳定性控制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本文以赵庄矿深部大断面复合顶板煤巷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
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长期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近年来全国经济结构性的失衡也给煤炭开采利用造成重大冲击,新形势下寻找更加科学、高效、节能的煤炭生产方法尤为重要。良好的通风条件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而矿井通风机的高效运行是矿井通风条件的基础。扩散器在矿井通风机的高效运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主要通风机的扩散器及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研究,不仅是矿井安全生产需要的,而且也是保证
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的开发与开采强度日益提高,而煤炭资源作为重要能源之一,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煤炭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使得多数矿井煤层开采方式逐渐由传统“跳采”向“接续回采”转变,引起工作面接续紧张,矿压显现强烈;此时,接续工作面能否实现“安全、高效”回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面间区段煤柱的稳定性,因此,采用多种研究手段,
在煤田和油田地震勘探中,AVO方法是用来预测和识别煤层与石油储集层重要手段。煤层与油层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煤层与围岩阻抗差很强,而油层差异较弱,使得AVO近似公式中常采用的入射角和透射角近似公式不再成立,导致近似公式与精确解误差变大,最终致使AVO技术在煤田勘探收到较大的限制;同时裂隙的存在使得目标层出现各向异性等特征,通常情况下我们研究煤层与油层之间的裂隙采用水平或垂直分布的裂隙做等效替代倾斜裂隙
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是煤矿井下严重的动力灾害,一旦发生,不但能够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还会诱发瓦斯爆炸等灾害事故。如果能够实现及时、准确预测,则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该类事故的发生。现场监测表明,矿井动力灾害发生前夕,煤体应力往往突然增大,造成短时、快速、集中的微破裂,出现异常的电磁信号。因此,实时监测矿井生产过程中的电磁信号,并根据预警指标,及时发现险情,将有助于降低事故损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