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搜集并整理了古今文献有关脾虚证的论述,归纳总结了脾虚证与各系统疾病间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进一步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患者治疗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的改变与临床症状组合改善的相关性。运用数理统计法,对临床症状以及体征进行分度评分,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与实验指标的关系。希望本研究能为更好的实现脾虚证的微观辨证提供新思路。方法:文献研究:通过对以往临床病例资料以及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整理了唾液淀粉酶活性(sAA)比值与脾虚证的关系。临床研究:本研究所有的病例采集于我院门诊以及住院患者(符合纳入诊断标准者)。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量化评分,参考于“脾虚证四诊资料登记表”。将审核通过后的所有病例资料,进行为期4周的中药治疗,所用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在治疗前后检测其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最后通过数理统计探讨症状改善与sAA的内在联系。结果:本次的研究结果提示,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食欲减退这两个常见临床症状出现率高,两者与唾液淀粉酶活性相关性较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与治疗后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腹胀满或食后饱胀、食欲减退、胃脘疼痛呈多元直线负性相关。本研究中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食欲减退这个症状组合临床关系较其他症状更为密切。上述临床常见症状以及体征所得出的计量值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的数理统计(治疗前后)效果达到我们设想,治疗前要高于治疗后(治疗前R2=81.4%,治疗后R2=70.4%)。我们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对照,脾虚患者所有临床所见症状在经过香砂六君子汤为期4周治疗后均有所改善,通过以下数据我们可知,(治疗前总积分15.33±5.84,治疗后总积分4.67±3.48,P=0.000;治疗前sAA活性值0.60±0.15,治疗后sAA活性值0.91±0.28,P=0.000)。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前下降,而酶活性值较前上升。结论:一、脾虚患者中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食欲减退、胃脘疼痛这个症状组合关系密切,与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相关性更紧密,这也证实了既往研究结论,即脾虚证与唾液淀粉酶活性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二、经过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药的治疗,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在治疗前后差异显著,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食欲减退、胃脘疼痛表现突出者其唾液淀粉酶活性值降低更为显著。三、临床常见的脾虚症状与我们所观察的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稍有差异,当兼夹它证时,可表现出相应证型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尚不考虑与指标存在相关性(泛酸、嗳气为肝胃不和之主症,本研究中兼夹肝胃不和者所见泛酸、嗳气较突出)。而本研究中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食欲减退这个证候组合临床关系更为密切。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食欲减退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内部存在负性相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脾胃运化失健更容易表现出脾虚的临床症状,且临床症状与唾液淀粉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四、经过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的治疗,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在治疗前后差异显著,治疗后脾虚症状改善,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升高,这也证明了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下降与脾虚证症状组合之间有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