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际亲社会行为(intergroup prosocial behavior)指施助者作为带有本群体身份标签的某一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表现出的积极、友好行为。大量研究发现,个体对内、外群体成员的亲社会行为存在一种积极—消极的不平衡效应,即群际偏差(intergroup bias),具体表现为对内群体成员的亲社会行为更多;对外群体的亲社会行为则相对较少。近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对内群体(群体内)和外群体(群际)的亲社会行为的内在动机和过程差异。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际情境下,对内群体成员做出更多助人行为有助于个体获得、保持或提高自身在所属群体中的积极形象,满足群体归属感的需要。与之相对,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体对外群体助人的内在动机与过程中,策略性动机则占据主导性地位。从特质和状态启动的角度,自恋者脆弱而浮夸的自我、膨胀的优越感、高度的自爱等特征,均会促使其在群际关系中对内群体成员产生更多偏爱。自恋的二维概念与过程模型指出(NARC,Back et.al,2013),自恋个体会通过两种策略来维持和建构积极夸大的自我,一是引发社会钦佩,二是进行自我防御。因此,在群际情境下,自恋者更可能将亲社会行为视为一种策略性的自我调节手段,通过引发社会钦佩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因而会对外群体成员做出更多亲社会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主要从社会钦羡角度,探讨自恋与群际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及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自恋与群际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实验一采用2(自恋启动:自恋vs.中性)×2(群体类型:内群体vs.外群体)的混合设计(群体类型为被试内变量),探讨了自恋启动对内、外群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中性启动组相比,自恋启动个体对内群体成员的金钱捐赠更多;但自恋组与中性组对外群体成员的捐赠金额都很少,集体自恋与群体认同在自恋启动与对内群体的亲社会行为间起多重中介作用。实验二以改编版独裁者游戏的分配数目为因变量,采用2(自恋启动:自恋、中性)×2(群体类型:内群体vs.外群体)×2(情境:公开vs.匿名)的混合设计(群体类型和公开、匿名为被试内变量)的混合设计,比较了不同情境下,自恋启动对内、外群体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公开条件下,自恋启动组对内、外群体的分配数量均显著多于中性组,且自我提升动机中介了自恋与群际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在匿名情境下,自恋启动组对外群体的分配数量显著少于中性组;但在对内群体的分配上,自恋组与中性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证明,情境的公开与否对自恋与群际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状态自恋与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公开、匿名情境在二者间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结果对于通过操控情境因素促进自恋个体对外群体做出更多亲社会行为提供实证研究的证据支持,对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促进自恋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及促进群际间的良好互助等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