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视角下古典诗歌英译研究——以杜甫的“登高”及其四个英译文为个案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后半叶,翻译研究界出现文化转型。世界级翻译理论家不再致力于文本之间的语言转换,文化派翻译理论旗手勒菲弗尔提出了制约文本翻译的几个主要因素:意识形态,专业人士,赞助人和主流诗学。他将“诗学”解释为“文学观念”的别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文学手法、文体、主题、原型人物、情景与象征,二是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作用(Lefevere,2004)。即诗学特征和诗学功能。诗学特征即文本的文学手法、文体、主题、原型人物、情景与象征。诗学功能即文学性,是文学在社会系统中所承担的作用,主要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审美规范功能和道德规范功能等。勒菲弗尔的诗学原理更适合于诗歌翻译研究,源于诗歌有着最具代表性的诗学特征和诗学功能。本文从微观音乐性,意象,意境三个代表性诗学特征和宏观社会功能,美学功能,道德功能三个主要功能方面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英语诗歌的诗学特征和诗学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的诗学特征和诗学功能。以诗学原理为依据,从音乐性,意象,意境三个诗学特征,社会功能,美学功能,道德功能三个诗学功能方面对比分析了“登高”的四个英译文,找出最符合英汉两种诗歌诗学特征和诗学功能的译文。  最后得出结论,原文文本的诗学特征可在目标语文本中找到相同诗学特征而得到转换(以许渊冲的译文为代表),译文文本中没有的诗学特征可通过诗学功能对等进行诗学特征补偿(以朱纯深的译文为代表),译者诗学参与了文本翻译(以许渊冲译文为代表),目标语诗学参与了文本翻译(以朱纯深译文为代表)。
其他文献
学位
问候语是日常礼仪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问候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温暖的传递。随着世界各地人际交往的增加,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其中也包括对问候语的研究。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语篇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材料和表达信息的载体,特别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词汇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课堂词汇教学是英语
称赞语是指发话人对受赞人的夸奖和赞美,受赞人通常会使用言语行为对称赞语进行回应。在大多数言语群体中,称赞语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言语行为。语用迁移是指语用知识不足的外语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前往中国观光旅游的外国游客也不断增加。为了更好的服务外国游客和传播中国文化,许多景区提供了双语或多语公示语。恰当、地道的英文公示语不
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于批评语言学,旨在探究语言、意识形态以及权力的关系。批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呈辨证统一的关系。话语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