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州,以商业经济全国闻名,甚至因此完全掩盖了它作为一座有着千年文化遗存的古城的形象。事实上,温州城现存有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一个历史地段,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貌独特,2016年,也顺利取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这些文化遗产是温州城市最宝贵的资源,善加挖掘、保护、传承,有助于城市良好形象的树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城市经济的振兴。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描述和总结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分析地方政府在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完善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对策建议。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基本做法可归纳为——修建、管理和文化传承。其中修建主要是当地政府用财政资金对五马主街的几次修缮,以及对背街小巷的修缮,原本的五马街区沿街建筑破旧、道路狭小,经过政府的几轮修缮才有今日的样子。政府对五马街区的管理主要集在三方面,其一是改五马街为步行街并引导商户进行文明经营,其二是结合文化开辟出新的经营场所,其三是增派综合管理机构进驻街区进行管理。五马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传承虽一直有在进行,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取得前,几乎是民间自发进行传承,2011年开始政府才加大了文化挖掘及宣传引导工作。总结当地政府对五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为: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组织编制保护规划、部门联动协调控制保护工作、以及以旧修旧实施保护修缮。《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温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温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多部地方性法律法规出台,共同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使当地政府在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有章可循,有利于规范温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动。温州政府编订《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明确保护原则、目标和保护框架;明确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村及历史风貌带保护规划;明确近期保护规划;规划实施管理措施;具体保护要求等。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温州政府对街区保护的方式也更加注重原真性和遵重历史修旧如旧原则,城市拆迁过程中有意识收集老旧材料,并在2018年五马街中改造大量运用以旧修旧。虽然政府一直对五马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成效明显,但距离温州第一街、浙南第一街、温州古南市该有的形象还是有差距,毋庸讳言,政府在保护过程暴露出的问题很多:街区文化挖掘传承不够、街区管理工作力度不够、街区保护资金来源单一、街区保护专业队伍缺乏。虽然,政府在五马街区保护工作中已经进行了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植入,文化内涵的挖掘意识已有初步表达。但对于古城历史遗迹最丰富的街区之一五马街区而言,目前所做的文化挖掘继承和发扬工作无论是从文化挖掘和植入的数量、深度及广度方面都远远不够。而街区管理模式并没有因为是历史文化街区而与城市里其他道路有所区别,在保洁、秩序维护、商业运营管理还是街区内的文化活动举办上等都没有创新,管理力度也显出跟不上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街区保护的资金基本依赖财政保障,虽法律法规上有多渠道筹集的要求,但并未得到落实。街区保护队伍都为临时拼凑而成,稳定差且队伍结构不合理。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分析原因为:理念引导不到位、保护方式方法有待完善、管理工作不够创新有力、资金筹集机制不健全、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滞后。宣传的侧重点囊括不全面,没有很好地引起民众共鸣,也没有起到引导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侧重于保护有形建筑,而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变迁中受到冲击和存在的危机,也没很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在动态发展中留下的信息,使得保护修缮的原真性大打折扣。街区管理循规蹈矩、业态调整全部放任市场调节,使得街区修缮完成后转入后继无力的状态,辐射力、影响力受到大影响。街区保护资金过分依赖财政保障,渠道单一,使保护工作常因资金不足陷入停滞。街区保护的人员队伍呈现打散工状态,没有从制度上加以稳固和保证。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政府作用的对策,即提出深入挖掘与针对宣传相结合、分类修缮与有机更新相结合、专职管理与业态引导相结合、善用财政资金与拓宽资金来源相结合,引进人才与加强培养相结合等,以便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基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价值在街区整体,在于其格局、传统风貌以及空间环境,保护中应以整体街区为单元充分挖掘文化,系统梳理分析整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引导、广泛发动,进行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全方位宣传发动,努力形成社会各界和市民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由于历史街区的形成是逐步的、缓慢的,因而,街区保护不是静止的、对某个时点的保护,不应切断其自身的发展,而必须确保其中历史脉络的完整和延续,保证代表各历史时期的建筑的共生共存。当然,街区保护不应只是修缮,而是要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实现文化复兴。再进一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本质是街区内各类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同样不同建筑利用方式也应有区别。比如,将历史价值高的名人故居改成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将废置的宿舍楼、旧民居改造成创作室、客栈、咖啡馆、露天舞台等,将一些毁损严重且无特殊价值的建筑进行推倒,重建成一些建筑艺术与公共设施等。无可厚非,保护修缮更新只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第一步,之外,还需依靠管理。由专职机构对照高标准进行管理,业态以市场为主并加强政府引导作用,街区后续发展才能有力。当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无论处在哪个阶段,人财兼备是基本要求。财政资金要合理使用,各级法律法规提及的多渠道筹资也应一一予以落实。凡事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专业人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成功的关键,招引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促进队伍建设。总而言之,历史文化街区是公共产品,街区保护是项系统工程,牵涉主体众多,因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聚集各方力量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