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落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一定区域内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聚落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分布规律能够体现区域间的共性与差异性特征。扎鲁特旗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缘,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典型区。本文通过对扎鲁特旗近百年来的聚落形成、发展、演变规律的分析,揭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聚落形成与演变上体现的时代序列特征和空间上横向上的农牧交错分布格局,以此重建内蒙古东部的农牧交错区形成的时空框架。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提出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研究区概况。介绍了扎鲁特旗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历史沿革和聚落分类依据。第三章,扎鲁特旗聚落现状特征分析。第四章,扎鲁特旗聚落形成及变迁实证分析。第五章,结论与讨论。扎鲁特旗聚落形成过程及原因: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扎鲁特部驻牧于扎鲁特旗这片土地,过着游牧生活。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实行移民实边,开发蒙地新政策,使大批农民流入,开荒种地,逐步定居,形成村落。随着扎鲁特旗土地开垦日渐扩大,天然草牧场面积逐渐缩小,失去草场的大部分牧民移到沙坨和山地营生,另一部分牧民选择了弃牧务农的道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农牧交错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变迁,形成了今日扎鲁特旗聚落分布格局。扎鲁特旗聚落分类:第一,按村屯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以牧为主的村落、以农为主村落、半农半牧的村落等三种不同类型。第二,按聚落规模可分为,特大村、大村、中村、小村等四个等级类型。第三,按村落所居住民族可分为蒙古族居多的村落,汉族居多的村路,蒙汉混居的村落等三种类型。第四,按村落分布地貌类型可分为,中山山地区的村落、河谷平原区的村落、冲积平原区的村落、低山丘陵区的村落、沙丘平原区村落等五种类型。扎鲁特旗聚落特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扎鲁特旗牧区聚落,多分布于该旗北部中山山地,居民以蒙古族为主,聚落规模较小,其多数村屯为小村,人口在500人以下,村屯密度为0.9个/100km2,聚落分散分布,村落之间距离大,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第二,扎鲁特旗农区聚落,多分布于该旗中南部的河谷平原和冲洪积平原,居民以汉族为主,聚落规模较大,其多数村屯为大村,人口在1000人以上,村屯密度为5.0个/100km2,聚落密集分布,村落之间距离近,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为主。第三,扎鲁特旗半农半牧区聚落,多分布于该旗东部低山丘陵区和南部的沙地和台地,蒙汉混居,蒙古族居多,聚落规模适中,其多数村屯为中村,人口在500人至1000人之间,村屯密度为2.2个/100km2,聚落分布不规则,其在山间河谷地带聚落分布密集,而在沙坨地带聚落分散分布,土地利用方为半农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