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频繁发生,不仅对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还将该类冲击蔓延至肉类消费市场,造成禽畜肉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因此,对于该类事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探讨的热点。但是,在梳理相关研究时,发现仍存在以下不足:(1)较少结合结构突变思想对禽流感时期的市场供求结构变化进行研究;(2)较少对疫病期间的关联性市场进行整体研究。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2004年爆发的特大禽流感为例,研究该事件期间我国禽畜肉市场(划分为猪肉、禽肉和牛羊肉市场)的变化情况,并寻求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路线可归结如下:(1)结合禽畜肉市场的具体情况对传统“蛛网模型”进行改进,建立针对猪肉、禽肉和牛羊肉市场的供求模型,并对它们的供求曲线进行估计;(2)利用CHOW检验和虚拟变量法对禽流感期间猪肉、禽肉和牛羊肉市场的供求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找出引起结构突变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3)建立禽流感期间猪肉、禽肉和牛羊肉市场价格的VEC模型,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该期间三个替代品市场问的关联度和相互作用大小;(4)建立基于岭回归的超越对数成本模型,并结合AES替代弹性测算模型,对猪肉、禽肉和牛羊肉市场价格间的替代弹性进行计算。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求稳定整体市场的方法,及目前社会生产环境下,三个市场的最佳市场份额比例;(5)根据研究分析,提出稳定我国禽肉市场的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我国消费者极度不均衡的肉类食用结构和猪肉、禽肉、牛羊肉市场间的关联性是引起整个禽畜肉市场发生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2)禽流感期间猪肉、禽肉和牛羊肉市场的联动程度平均达到55%,即单个市场价格的变化有—半左右来自于其它市场价格的冲击;(3)市场份额越高,对其它市场的影响力越大。育熟期越短,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越高;(4)调节猪肉市场的最佳替代品市场为禽肉市场,替代弹性为0.3;(5)调节禽肉市场的最佳替代品市场为猪肉市场,替代弹性为0.7;(6)在目前生产-消费环境下,猪肉、禽肉和牛羊肉市场的最佳份额比例应为3:5:2。论文最后对稳定我国禽畜肉市场供求提出建议:(1)国家应着力改善我国居民的肉类食用结构,降低猪肉市场对整体市场的影响;(2)大力提高禽畜业养殖技术,完善肉类储备体系以增强市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