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督教思想对于西方文学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西方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艺术理念以及作品的题材选择、结构框架和意象典故都从中获益匪浅。如果没有基督教,西方文学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面貌。而福克纳就是一个善于在作品中体现基督教文化意蕴的作家,包蕴基督教因素的《圣经》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自觉遵守的创作原则,而且也是一座庞大的文化博物馆,为他的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我弥留之际》一书自1930年出版,一直被认为是福克纳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福克纳在此书中大量引用圣经中的话语和意象,描述了一个把艾迪·本德仑的尸体运往四十英里外的娘家的一次荒谬而又艰难的旅程,以及这次旅程中一群迷茫、疏离的人们在一个充斥乱伦、兄弟逆墙、背叛的荒原上的行为,体现了罪与罚、原罪、救赎等基督教因素。本文从互文视角对《我弥留之际》和《圣经》两个文本之间互文关系的探讨得出两个文本间在人物形象、叙述话语、情节构架三个方面都存在互文关系。这有助于读者对《我弥留之际》一书中基督教因素的深入把握,并进而深入理解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体现的对现代人困境和苦难的关怀、对人性本质的思索及其对人类精神回归方向的指引,从而对国内外学者从事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简介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简要概述以及对作者和互文性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综述部分,陈述了国内外对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的研究成果并加以评述。第三、四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其中第三部分从人物形象、叙述话语、情节构架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弥留之际》和《圣经》两个文本间的互文关系。在对人物形象的互文解读中,得出大儿子卡什的形象的塑造是以耶稣为原型的;艾迪的形象塑造以夏娃为原型;父亲安斯以犹大为原型。此外各个人物身上反映出来的二元矛盾性也反映了《圣经·旧约》中对人物身上二元矛盾品性揭示的艺术方法。这种二元并存的矛盾艺术方法,使福克纳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既能在基督教的巨大光环里构建着“自我”的上帝,也能在现实世界里展示着“自我”的本质。对叙述话语的互文解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我弥留之际》中充满了以《圣经》话语为原型的意象性词语,它们在作品中既表现出新语境里叙述话语的语义内容,又有强烈的“前文本”性,表现出“二度叙述”的结构功能。比较常见的像棺材、鱼、水、火等这些意象性的词语。这些意象性词语在《圣经》中都有相对应的原型,而且蕴涵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意味。当这些意象性词语被用于叙述话语时,自然也就构成了特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另一方面是在《我弥留之际》中许多具有原型意义的宗教话语构成了小说深层叙述的另一种“元故事”形态。这些宗教话语以一个完整的叙述行为存在于小说文本中,不但烘托着叙述主体的情感因素,而且显示着自身的叙述能力。情节构架方面的互文解读集中于《我弥留之际》以耶稣基督受难和《旧约·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离开埃及重返家乡的故事为蓝本,以及其中穿插的类似该隐和亚伯之间“兄弟逆墙”的情节。第四部分在前一部分互文解读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弥留之际》中罪与罚,救赎等基督教因素。论文最后为结论部分。
论文写作方法主要有分析法,用于分析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基督教因素;还有比较法,主要用于对《我弥留之际》和《圣经》两个文本的比较;最后还有例证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