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识别试剂9ATMA和9AHA的合成与拆分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第一章对这几种经典方法及其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应用9ATMA及9AHA手性识别试剂,通过核磁共振法确定绝对构型的原理和实例.近年来,随着新的手性试剂的不断涌现和高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法在识别手性化合物绝对构型中成为最受关注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核磁共振法测定手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主要基于在手性试剂与待测物反应所得产物的优势构象中,由于手性试剂中芳香环的磁各向异性,致使待测物中取代基受到的屏蔽作用不同,根据其质子化学位移的差值测定待测物的绝对构型.与上述经典方法相比,核磁共振法的适用范围广,样品用量少,衍生物制备简单,测定迅速、准确.目前,所开发的手性识别试剂主要应用于测定手性醇、手性胺以及手性羧酸.该文第二章对9ATMA、9AHA的合成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该实验中,基于Riguera等人的研究思路,由蒽经傅-克酰化、还原、水解、拆分、酯化反应可得到(R)-和(S)-9AHA;外消旋体9AHA继续发生甲基化、水解、拆分反应后即可获得(R)-和(S)-9ATMA.我们的合成研究和实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能够得到9AHA和9ATMA的前体.根据中间产物的荧光特点,每一个实验的过程均由TLC进行分析,并确定反应终点.运用核磁共振氢谱或碳谱对所得各种中间产物进行了表征.图谱分析表明,实验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与理论预计完全一致.进一步地,我们在实验中对各步反应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优化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剂的选择以及产品的纯化等条件,得到了目标产物的最佳合成方法.在文章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创新性的观点.首先,我们第一次采用固相合成法进行蒽的傅-克酰化反应,与最初的液相合成法比较,简化了反应的前、后处理,缩短了反应时间,相应地提高了产率.其次,在合成旋光的9AHA时,第一次引入(-)-麻黄碱作为拆分剂,根据所得比旋光度,说明拆分反应是成功的.最后,我们还在甲基化反应中引入了一种传统方法未曾采用的催化剂,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将文献中报道的甲基化产率57%提高到90%以上.该文讲述了关于手性识别试剂9ATMA和9AHA合成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步骤,并给出了若干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该文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研究和应用中都将体现出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本刊召开全国宣传会议之际,我们刊载这篇文章作为卷首,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该文对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这个观点阐述得极为精辟和深刻,会对我们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起
该论文采用常规和非常规方法,合成了9种具有发光性质的有机配位超分子和配位聚合物,并得到了单晶体.经X-光衍射测定,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分子式如下所示:(1)[Zn(NA)(HO)],f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非水酶学一直是化学和生物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对于水相环境,酶在有机相中具有许多优点,例如能催化新反应、增加非极性底物的溶解度、有利于酶与产品的分
中文摘要论文简要地总结了硅丙乳液的制备方法,概括了其研究现状,展望了研究开发的前景和趋势.对比分析了溶剂型涂料漆膜和乳胶漆膜沾污成因和自洁机理,并探讨了影响乳胶漆的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关键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他
介孔复合金属氧化物材料(2-50nm)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灵活可调的孔径与组成,以及在催化、能量转换及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本身有机模板剂的
核酸适配体因其高特异性的配体结合能力以及优良的化学性质,是生物传感器理想的识别器件;具有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DNA酶,因具有易于复制、合成及储存等优良特性,有望成为生物传感器理想的信号报告器件。因此,将适配体与DNA酶组合而成的适配体核酶生物传感器在生化分析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分类,核酸信号放大技术以及核酸软件平台在适配体生物传
该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以制备半导体纳米发光材料为导向的一部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我们首次以聚电解质水凝胶为模板,通过控制凝胶的交联密度和凝胶网络链
扫描电化学显微术(SECM)作为一种电化学方法,已经用于DNA片断斑点的表征.目前已经报道的关于SECM测定DNA的文章仅有四篇.在这些工作中,利用直接杂交法将目标DNA片段固定在载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