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斯坦贝克是著名美国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在中国的译介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迄今为止已有70多年的历史。他的重要作品在中国均有中译本出版发行,国内对斯坦贝克的研究也是不断深化和扩展。纵观斯坦贝克在中国70多年的译介历程,我们发现它呈现一种冷热起伏的波浪形态。尤其是,40年代在中国得到大力译介、受到推崇和欢迎的斯坦贝克,进入50年代以后,其译介迅速冷却。本文选取1949至1976这一时间段进行考察,在梳理译介资料的基础上,从译介的政治文化语境出发,借助美国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对几部重要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在翻译出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因素。并且通过斯坦贝克在中国的译介这个个例,考察一位外国作家在中国,尤其是50-70年代的中国介绍和传播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论文的绪论部分对斯坦贝克及其作品作了简要介绍,并说明本文的选题原因和研究意义。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在梳理斯坦贝克译介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斯坦贝克在中国形象的变化。50-70年代对于斯坦贝克的译介与评价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体现出与40年代的延续性。第二章主要运用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对斯坦贝克的几部短篇小说、《愤怒的葡萄》和《珍珠》进行文本的个案分析。本章关注的是一部作品在中国的传入和接受过程,分析翻译行为背后的操纵因素。第三章主要是分析此时期影响斯坦贝克译介的主要因素。斯坦贝克的译介不仅受到中国文艺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苏联文学视域的影响。此外斯坦贝克在中国的译介与作家自身的政治立场和创作的转变也有很大的关系。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通过对此时期斯坦贝克译介情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