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建筑创作中生态问题的研究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致力于具体的建造与工程实践;二是着力于相关的生态学、建筑学、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与建构。前者是微观的、“形而下”的技术层面,后者则是宏观的、“形而上”的理论层面。对此,本文首先将建筑创作中的生态观念划分为“远古时期的生态思想”、“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理论发展”和“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理论演化”三个阶段做了简介。本文认为其间还有一个“中观”层面,就是解决“如何”在生态理论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设计工作、“如何”从抽象的生态理论过渡到具体的生态设计方法,也即探讨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问题。笔者希望从研究思维活动的角度,认识建筑创作过程中关于建筑生态问题的思考与表达的流程,从而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本文认为建筑构思主要是针对建筑设计这一阶段而言,是引导和促进创作过程着手与深化的方法和策略,是解决其中主要建筑问题的主要办法。而设计构思产生的前提一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交互机制和互动行为”,二是“构思主体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虚拟想象能力”,由此提出研究生态构思必须包括对创作主体、客体、本体三方面的研究;更进一步论述了生态构思的研究目的,确定了生态构思研究导则以及归纳了建筑创作中生态构思涉及的范畴。本文认为对构思过程合理的划分标准应该是涵盖了主体性的思维过程和客体性的思维内容两个部分,因此将建筑创作的构思过程界定为意念建构、意象发展、意象完善三个阶段。因为普适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所以关于建筑创作中生态构思过程的描述,也围绕这三个阶段展开论述,而其中的分析和例证则以“生态”为主。本文对每个阶段从工作内容、思维特征以及构思表达三个方面加以讨论与研究,并通过大量的实例介绍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构思重点和表达方式的异同,以期明确生态构思过程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本文认为技术与经验、方法与技巧(包括再造性构思、创造性构思)是激发生态构思的有效策略。在阐述了生态构思过程之后,本文根据生态建筑的生态技术特征和含量将生态建筑分为“低技术生态建筑”、“适宜技术生态建筑”和“高技术生态建筑”三类,并从基本概念、技术特征、应用价值、美学意义、设计策略研究和类型示例等方面做了详细探讨。不同类型的生态建筑体现了各具特点的生态构思方法与策略。本文认为“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价值在于解决不发达地区人居环境的基本需要,“适宜技术生态建筑”则适用于工业化水平处于中下等、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WP=6>地方材料和技术相对成熟、仍然有现代建筑表达可能性的国家和区域,“高技术生态建筑” 多被应用于工业化程度高、建筑水平领先、经济基础雄厚的国家和区域。本文认为对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地域的实际需求和承受情况,而且技术必须和人文环境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因为广义的生态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本文认为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同时体现了现代多元化建筑创作中“重情”和“重理”两个方向,更展现了环境意识、地域文化和共生思想等人文主义价值观。因此研究生态构思,更要强调理论的多元化和设计的人文色彩。最后,本文展望了生态构思的发展前景,认为泛绿色建筑、生态智能建筑、仿生建筑、未来系统等是未来生态构思指导下的新生态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