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生成与传播策略——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歌词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在1930年代的上海这一商业消费文化超常发达、政治丛林杂芜凶险的特定语境中,电影歌词由于官方审查时的忽视而成为左翼先锋文化传达其意识形态主张的重要形式,承担着宣传革命、启蒙救亡的使命。本论文以左翼电影歌词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左翼电影歌词在意识形态和商业传播策略方面的双重构建,考察了左翼电影歌词与时代语境、市民审美、意识形态传播的关系,进而多角度挖掘1930年代左翼电影歌词的文本内涵和深层意义。具体来说,上海独特的气质和历史机缘造就了左翼电影歌词生产、流通、消费的特殊语境。1930年代上海开放、包容、多元化的文化空间使揭露现实、批判黑暗的革命话语渐成一种时尚潮流话语,被乐于追随新鲜事物的上海市民欣然接受。而“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左翼艺术家以拥有强大受众群的电影为依托,利用国民党文化审查时相对疏漏的电影歌词,宣传左翼意识形态:一方面,左翼艺术家利用歌词参与到民族救亡之中,将底层人民悲惨生活和尖锐的民族矛盾赤裸裸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表现了革命的紧迫性,并以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农、知识分子、时代女性为刻画对象,完成了对革命主体的询唤;另一方面,左翼艺术家利用广播电台、报刊杂志、明星宣传、歌咏运动等教育、引导观众,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为处于商业文化中的上海大众建构新的观影心理与“期待视野”,努力为左翼意识形态深入大众担负起意识向导的作用。总之,本文从社会文化学及传播学视角对1930年代左翼电影歌词进行论述,相比以往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文章尽力阐述左翼艺术家如何借助于电影歌词这一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来传播左翼意识形态,展现了它在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过程中的复杂面貌。
其他文献
李健吾,以批评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上,不仅写下了许多优秀的剧作,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两部优秀的批评文集。在当时及其后的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乾隆初年、由朝廷组织的一批御用文人和宫廷乐师集体修撰的用昆山腔歌唱的南北曲谱集。它所反映的是清中叶及稍前一段时期,至少可以沿伸到清朝前期近
经常伸长脖子吃树上的叶子,长颈鹿的脖子便越来越长;经常到健身房锻炼肌肉,人的身体便越来越壮。如此类推,人的性器官和性能力会不会也是性生活做得越多,就会越强大发达呢?
在性生活方面许多妻子认为,丈夫应主动与妻子谈论性方面的问题或主动要求房事,否则就是没有男子气,缺乏性欲,甚至不爱她。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是妻子对丈夫的性心理和性行为不了解所造成的。因此,妻子对丈夫性活动特点应有基本的了解。    丈夫性欲有时没有妻子强  大部分妇女认为,男性对性生活永远不会满足。的确青春期的男子性欲很强,在这方面也比女子考虑的多。但当他们成家以后,由于工作责任感以及家庭的负担等因素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被多位学者认为是探索中美文化关系的一个范本,在美国华裔文坛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