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前道德建设的措施之一是伦理制度化,但是制度对人的约束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监管到所有人的所有活动范围,并且伦理制度对人的约束也与人对自由的追求相矛盾。这种措施并没有解决道德滑坡问题。本文第一章指出制度化的伦理不足以体现道德的本质内涵,德性伦理才能体现道德的本质内涵,德性伦理是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德性伦理的建设要从精神的角度入手。中国当前进行道德建设的措施之二是通过“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的宣传和灌输来建构公民的精神世界,但是效果低微。原因在于,德性的形成要从主体的内心信仰和意义体验着手,而现有的精神建设是一种政治化的精神建设,并没有真正植入公民的内心意义体验中,这表明我们对德性的基础和制约德性形成的社会环境缺乏足够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本章由此引出德性的基础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问题。本文第二章通过对德性的内涵的解析论证了德性是道德的本位。通过对德性的结构(知、情、意)的分析,提出了德性在认知向度上要达到对自我与他人、社会利益一致性的理智性把握;德性在情感向度上要达到对自我与世界同一性的意义体验。本章由此提出了全文的根本性观点,即德性中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意义感)形成的基础在于信仰,信仰是德性形成的内部基础。本文第三章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矛盾、科学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工具理性与意义关切的矛盾分析入手,说明了规范伦理、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扩张,导致信仰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使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边缘化。本文第四章对中国当前从政治化精神建设入手进行德性建设低效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这种德性建设的背景是传统伦理的失落和现代性的不成熟所带来的价值多元与混乱,而通过政治化的精神建设来规约多元价值又由于其忽视对个体的意义的关照,缺乏个体的认同与内化而使其倡导的主导性价值体系处于“悬空”状态,因而无法最终促成个体德性的形成。本章认为当前中国要从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信仰入手建构德性,这种建构要从解决当前中国实用理性与意义关切、社会分化与对社会的整体性认同、意识形态与信仰之间的矛盾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