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21世纪小说论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2009sh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安忆是一位重量级作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她以多变的创作风格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她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她的创作风格多变,叙事方式多样,价值体系多元,涉猎的题材丰富广泛。同时,她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作家,自其步入文坛以来一直笔耕不辍,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因此,研究者对她的作品进行归类很不易,对其创作进行总结特难。从她的创作历程和她对小说艺术的探索来看,她的风格一变再变。21世纪以来,她的小说有了新的嬗变,出现了新的元素。  一是王安忆小说叙事艺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的转变、叙事转为常态叙事和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艺术的借鉴。王安忆在经过一系列的小说探索之后,小说创作日渐成熟。她明显找准了自己的叙事方向,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艺术的精华,逐步回归古典,沉入常态叙事。二是王安忆小说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数人迷失在对物欲的追求中,传统道德逐渐丧失,纯美的人性、古朴的民风不复存在,王安忆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是忧虑的。于是,她执着于从底层普通上海市民身上发掘美好道德、纯美人性,重塑日常生活,期望建立诗意的栖息地。在王安忆21世纪的作品里,她对底层民众流露出从未有过的温情,体现了王安忆对人情人性的关注,联系以前的作品,可以看到王安忆小说叙事对象的转变,这些转变正是由于创作心理的转变。三是小说语言的变化。王安忆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她区分了日常语言与小说语言,把小说语言称之为抽象语言,并认为这样的语言才具有叙事功能,才能建构她的“心灵世界”。她的语言由绵丽繁复变为简洁直白,句式由拖沓的长句变为短句。同时,这个时期王安忆小说一改以往单一的叙事声音,呈现出明显的杂语化倾向,形成众声喧哗的场面,扩展了小说的叙事张力,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因此,有必要对王安忆21世纪的小说进行整体分析,加深和丰富王安忆小说研究十分必要。
其他文献
《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在《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一文发出这样的感慨:“小说之言侦探、科学者,为吾国所无,非译不可;言掌故、遗闻者非撰不可。言情在两可之间……”不同于侦探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四大精神”这样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土壤是我们现在所特别需要的    共产党群体精神传统的形成    群体精神是群体在特定时空中所形成的理念、态度、心理、价值取向等意识和道德情操的综合状态。特定的群体精神一旦成为社会精神的主流并代代相传,便会演变为社会的一种作风、风尚、习俗和传统。任何精神传统都形成于群体之中,并通过群体中诸个体成员的精神面貌表
该文尝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诠释意境这一古老范畴的现代性内涵.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约略考察了现代以来有关意境研究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这些研究对于深化对中国美
目的:探讨适用于一般花卉、蔬菜的有机育苗、栽培基质,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药渣复合基质对数种花卉、蔬菜进行育苗、栽培研究。结果:复合基质中添加中药渣能提
对已报道的小麦、玉米等作物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进行改良,首次在棉花上进行了尝试。以棉花种子为材料,用SDS法、NaOH法和简化法提取基因组DNA。结果表明,3种方法提取的DNA
韩少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丰硕成果,同时,他对社会始终保持着批判性的思考,对主流话语充满了警惕和怀疑。韩少功的创作能不
为全面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石材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5]23号),推动全省石材产业发展,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编制《贵州省石材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
修丹,号弦墨小筑、不媚轩,生于吉林敦化。国家二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协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委员、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延边书协副主席;敦化
本文对生态美学视域中的纳西族民居建筑进行了分析。在纳西族繁衍、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
云南儿童文学中的大自然文学是一个新兴的文学现象,浸透着时间色彩和地域文化因素。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是探究云南儿童文学中的大自然文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梳理云南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