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组织追踪显像技术(TTI)评价单腔及双腔起搏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比较单腔与双腔起搏器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75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按患者置入起搏器的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VVI模式)35例,双腔起搏器组(DDD模式)40例,另外选取正常对照组40例,无心脏病病史,体格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均正常。采用GE Vivid7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M3S探头,探头频率为1.7~3.4MHz,帧频100帧/s,患者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连接心电监测仪,同步记录心电图,采集同一患者安放起搏器术前及术后1周的标准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心尖左室两腔切面,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动态组织多普勒(TVI)图像(帧频>100帧/s);利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各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TTI条件下,测量正常对照组及单腔、双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收缩期二尖瓣环位移(Ds);并在起搏器置入术中记录设定的心房心室电极的起搏阈值、阻抗及心室除极波的感知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一周Ds、LVEF明显减小(p均<0.05),双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一周Ds、LVEF减少(p均<0.05)。与术前相比,单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一周Ds、LVEF显著下降(p均<0.05),而双腔起搏器组显著增加(p均<0.05)。单腔与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比较,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一周Ds、LVEF增加(p均<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Ds与LVEF的相关性较好(r=0.86,p<0.01)。结论:组织追踪显像技术无创、定量、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心律失常患者置入单腔及双腔起搏器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和差异,双腔起搏DDD模式置入对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单腔起搏VVI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