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类迷失的灵魂——论范稳《悲悯大地》中宗教精神对人性的叩问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稳的《悲悯大地》是其大地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部作品摆脱了他第一部作品《水乳大地》的一些明显缺陷,在整体叙事结构上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叙事体风格。在叙事题材上,范稳从西藏社会入手,沿着西藏人民日日相伴的宗教信仰展开叙事,并且一直持续始终。范稳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藏族文化为题材的,但是种种机缘巧合,使他无意中发现了藏族文化的宝库。从此以后,他就一发而不可收,秉承“在大地上行走,在书房里阅读”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民间调查和实地走访,广交藏族朋友。藏民族全民信教的社会形态,那种信仰的虔诚,在这个信仰迷失的时代,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从而激发了他作为作家的一种责任感。他的大地三部曲,全部以藏族文化为根基,以宗教为叙事的主线和小说内容的承载体,向我们展开了以藏地特色文化为背景的历史长卷。在叙事结构上,则以一个人的成佛经历为叙事主线,以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缘起卷、因卷、果卷、缘卷、涅桀卷为章节结构,围绕六篇田野调查笔记和三篇读书笔记,以作小说内容的解释和补充。   在叙事风格上,《悲悯大地》语言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大量的佛教用语和藏地特色的日常俚语贯穿整部作品始终,人物语言对话既充满佛教哲理又朴素幽默。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紧紧相连,小说的两位主人公在成为生死仇敌前,性格开朗热情,对甜蜜爱情的追求曾经是他们的生活的主要动力。变故发生后,人物性格随命运发生重大改变,两个人相同的追求,却因为两个人的出发点和个人因缘的缘故,不同的经历使两人的性格都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范稳认为,一本好书能达到“文以载道”般的厚重是很难的。所以,他在《悲悯大地》中除了在叙事特点上进行创新外,更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在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把握上。因此,他的小说在叙事时除遵循那条外在叙事主线外,还隐含着一条内在的叙事主线,即建立在佛教背景中的一个人人性中善与恶的交锋过程。人类成佛的过程,就是人性中善的一面彻底将恶压制的过程。在小说中,因为人类自身的种种欲望,人与人、同一宗教不同派别之间爆发着血腥的冲突。在阿拉西修炼和达波多杰寻宝的经历中,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人类自身的影子,他们的种种经历其实就是人类自身的真实写照,人性、宗教、政治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正表明了现今人类面临的种种困惑吗?为什么人类越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就越空虚,人类的物质欲望就越强盛,人类就越发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而通过阿拉西与达波多杰追寻藏三宝不同的历程,确实能给诸多读者以影响久远的启示。本论文试图以阿拉西成佛过程中人性与宗教的关系分析入手,揭示宗教对人类完善自我的巨大教化意义。结合现在人类社会中许多人本性迷失的现状,提出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追寻本我的途径与方法。  
其他文献
梅洁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上散文创作一直很活跃、作品分量很厚重、社会影响很深远的一位女作家。在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完成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13部个人专集;她
人们在文化上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图像时代。这已是当今一个不争的事实。图像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影像,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一直以来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方式即将被颠
蓬草是历代诗词文赋中的重要意象,历代文人在选取这一意象进行创作时,有着千姿百态的心绪。“飞蓬”“转蓬”“孤蓬”“蓬心”……这些意象名词的构造无不显示出文人对“蓬”的
在明清婚恋题材的话本小说中,家长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类型频频出现,并以其在婚恋小说中显著的角色特征构成一种极具身份特色和时代内涵的文化文学现象。本文以期在细读文本及广泛
本文以《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内府本为研究对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内府本是明代宫廷中演出过的杂剧剧本的抄本,现存95种。内府本拥有两大突出性质,一为它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