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和高疾病负担的慢性精神性疾病,作为给社会造成较重负担的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共同关注。生命质量是一种新型的医疗评价技术,针对疾病和治疗对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医学模式。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水平是目前抑郁症治疗领域中的一个关注重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不仅受到疾病本身的影响,由于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服药以控制临床症状和预防复发,药物的疗效和副反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近年来,抗抑郁药物副反应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愈加显现,值得重视。本课题探讨抑郁症患者经服用氟西汀治疗达临床治愈后生命质量的恢复状况以及其与氟西汀药物副反应的相关性,排除了急性期抑郁症状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生命质量的药物副反应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尚缺乏。目的:1、探讨抑郁症患者临床治愈后生命质量水平。2、探讨抑郁症患者临床治愈后,生命质量与所服药物氟西汀副反应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生命质量的药物副反应因素。方法:以20%的临床脱落率及65%的氟西汀临床治愈率为参考,严格按照入组标准筛选150例中国汉族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6~65岁,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手册(DSM-Ⅳ)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定生命质量。给予氟西汀20mg-60mg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酌情给予苯二氮卓药物。分别在1、2、4、6、8周末进行随访,评定患者HAMA、HAMD和TESS分值。两次评定HAMA和HAMD总分均小于7分为达临床治愈标准,满足条件者再行评定SF-36和TESS分值。本次研究中共有11例患者中断随访治疗,在139例具有完整资料的患者中共有85例抑郁症患者HAMA、HAMD分值均小于7分,达到临床治愈,对其再次评定SF-36及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同期内严格按照入组标准(无精神疾病及器质性躯体疾病等)筛选中国北方汉族健康人群150例,年龄16~67岁,作为正常对照组,评定SF-36了解其生命质量情况。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在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本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的恢复情况①对抑郁症患者治疗前与经治疗达临床治愈后的生命质量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发现:治疗后比治疗前在生命质量的PF、RP、BP、GH、VT、SF、RE、MH八个领域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②对达临床治愈的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生命质量状况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发现:达临床治愈的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的PF、RP、BP、GH、VT、SF、RE、MH八个领域仍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抑郁症患者达临床治愈后生命质量与氟西汀药物副反应的相关性①本次研究中139例抑郁症患者经服用氟西汀治疗达临床治愈者共85例,出现副反应的有47例,无副反应有38例,将对氟西汀反应良好的患者与出现副反应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比较,无副反应患者生命质量的八个维度均比有副反应的患者水平高,其中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三个领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达临床治愈的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与药物副反应进行相关性分析:行为毒性、植物神经功能、心血管以及其它项副反应分别与生命质量八个维度有着相关性(P<0.05)。③将47例患者出现的药物副反应中的活动增加、活动减退、失眠、嗜睡、口干、便秘、出汗、恶心呕吐、头晕或头昏、食欲减退、头疼共11个因素作为自变量,生命质量八个维度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头晕头昏、活动减退、失眠以及便秘均对临床治愈期的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中(除躯体疼痛外)7个维度有影响(P<0.05)。结论:1、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受到持续性损害。2、本研究发现药物副反应会影响达临床治愈后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的恢复。3、本研究发现氟西汀的药物副反应不同程度地影响达临床治愈后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八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