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实践,在这一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由弱变强,由失败走向胜利,扭转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方向,而且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革命特色的话语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理论成果。众所周知,语言和思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西方学术界习惯于把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和话语体系平行并列起来进行研究。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的战略任务。话语、话语体系及话语权毫无疑问是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领域,是理论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实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语境与当代话语理论的完美对接,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为新时期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提供了实践经验。本文主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人民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受教育者,也是创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话语产生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注重运用话语理论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调动一切社会力量进行话语理论体系的创新,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文化中的话语资源,提炼出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的时代话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表达形式,运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方式宣传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善于运用一切形式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新型网络媒体优势,引导舆论传播,争取主动发声,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全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相关概念的内涵与理论厘定,主要内容包括对话语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进行界定,着重剖析了话语、话语体系及话语权的内涵、特性和功能及话语理论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详细考察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及必要性,指明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和理论需求。第三部分探析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话语转化的必要性、可能性、社会功能以及从实践角度分析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转化的变革;第四部分从组织保障、社会心理、话语内容、话语风格、话语载体五个方面探讨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实现路径;第五部分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构建的成功实践中,总结其对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