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通货膨胀对于任何经济体都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成本。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与工业化国家相比,通货膨胀更是难以控制,这是汇率波动、食物和商品价格波动以及经济代理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巨大影响造成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和货币政策制定者基本达成共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应过多关注通货膨胀以外的其它政策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把货币政策目标框架改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或者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目标同时公布的框架体制。自从通货膨胀目标制诞生以来,它便受到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强烈关注以及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分析,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与其他货币政策框架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宏观经济是否表现的更好?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会对实施国宏观经济状况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政策效果?然而,在经济学家们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研究时,相关的研究结果却呈现出了一种“非对称性”的经济效应。这一“非对称性”效应是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宏观经济效应在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即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一国宏观经济表现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政策效果,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有效降低其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率的波动;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缺乏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性证据来证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同效应,当然,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会恶化其宏观经济状况。因此,对于需要改进货币政策操作、提高货币政策效率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理想的货币政策体系。目前,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国内,几乎所有的文献都集中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的研究。本文考察了明确宣称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所有国家,以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率以及其各自的波动作为考察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代表性指标,并认为通货膨胀率波动性和GDP增长率波动性的降低意味着宏观经济状况的好转。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相似的国家作为对照国,对实施国与对照国的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率及其各自的波动性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大稳健(Great Moderation)"的状态,因此,描述性分析的结果不足以证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对于一国宏观经济状况的改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于是,本文运用倾向评分匹配(PSM,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方法对这一“非对称性”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工业化国家通货膨胀率波动性和GDP增长率波动性降低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率波动性和GDP增长率波动性的降低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这说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未有效改善(也并未恶化)工业化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波动性和GDP增长率波动性,而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通货膨胀波动率和GDP增长率波动性相比未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更有可能降低。这一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非对称性”效应确实存在。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一“非对称性”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探性的分析,并为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我国的货币政策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