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基于3D CT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地图研究目的:通过绘制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及后内侧壁骨折地图,探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线分布特征及规律。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其CT资料并三维重建,根据骨折线累及侧壁的不同分为外侧壁组及后内侧壁组。通过对股骨干及股骨小转子、大转子尖、股骨外侧肌嵴等特定标志物进行比对,将3D CT叠加并定向拟合于股骨转子间外侧壁及后内侧壁标准模型,绘制骨折地图。测量其外侧壁、后内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等参数,描述骨折线形态。结果:236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A2型185例,A3型51例。骨折线累及外侧壁共计178例:A2型骨折132例,A3型骨折46例。外侧壁骨折线的宽度为(16.15±9.14)mm(范围7.12~48.49 mm),骨折线的高度为(29.42±12.74)mm(范围 10.19~65.98 mm),骨折面积为(519.66±273.18)mm2(范围 116.83~2911.82 mm2),骨折角为(60.11°±20.63°)(范围 2.08~89.49°)。外侧壁骨折地图特点:骨折线在外侧壁后上方分布密集。A2型骨折线在外侧壁后上方集中,股骨外侧肌嵴侧稀疏。外侧壁上方区域破坏相对较严重,中央区及下方靠近骨折干区域骨折线较为稀疏,外侧壁相对较为完整且稳定。A3型骨折线在中央区及外侧壁下方靠近股骨干区域分布密集。骨折线在外侧壁前上方,股骨外侧肌嵴区域相对稀疏。骨折线累及股骨干区域,外侧壁相对不完整,稳定性相对于A2型差。骨折线累及后内侧壁的136例患者:A2型骨折101例,A3型骨折35例。后内侧壁骨折线的宽度为(13.57±7.12)mm(范围4.46~37.22 mm),骨折线的高度为(14.15±7.72)mm(范围5.16~42.50 mm),骨折面积为(209.53±197.06)mm2(范围 66.07~860.65 mm2),骨折角为(56.49°±15.80°)(范围9.77~86.39°)。后内侧壁骨折地图的特点:骨折线在小转子区域及其前方分布密集。A2型骨折后内侧壁骨折线多集中于小转子及其下方,骨折线呈前上至后下方斜形破坏股骨距下段。A3型骨折线集中于小转子及其上方区域,呈前下至后上方斜形破坏股骨距上段。结论:该骨折地图可以提高对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及后内侧壁损伤的直观认识,并完善AO分型中A2、A3型对外侧壁及后内侧壁骨折线分布的描述。第二部分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辅助固定方式的选择及其骨折地图研究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辅助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与环扎钢丝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通过绘制骨折地图,探索骨折线分布区域与比较两种辅助固定方式选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于2015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髓内钉固定并辅助外侧壁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42例;年龄为46~89岁平均69.3岁。受伤机制:高坠伤15例;车祸伤32例;摔伤36例。AO分型A2型:41例,A3型:42例。骨质疏松45例占52.22%。根据辅助外侧壁骨折固定方法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A组)39例和钢丝环扎组(B组)44例。分别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费用、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采用Harris功能评分分级。绘制两组术前的外侧壁骨折地图,分别测量两组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等参数,比较两组骨折线分布差异。结果:两组AO分型(p=0.963>0.05)、住院天数(p=0.386>0.05),失血量(p=0.604>0.05)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2~24个月,平均16月。锁定钢板组较钢丝环扎组手术时间长(p=0.001<0.05),费用多(p=0.000<0.05),但完全负重时间短(p=0.005<0.05)、骨折愈合时间短(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定钢板组后内侧壁骨折不愈合1例,钢板螺钉退钉2例,髋内翻2例。钢丝环扎组外侧壁骨折不愈合2例,股骨头坏死1例,髋内翻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5)。多时间点Harris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3月钢板组Harris评分高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术后 6 月(p=0.564>0.05)、12 月(p=0.197>0.05),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对分组(钢板组及钢丝组)方差分析,p=0.133>0.05,钢板组与钢丝组之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例锁定钢板组外侧壁骨折线的宽度为(32.19±9.05)mm(范围14.53~49.73 mm),骨折线的高度为(43.09±10.32)mm(范围20.04~61.41 mm),骨折面积为(1378.82±519.50)mm2(范围 628.13~2180.28 mm2),骨折角为(45.19。±14.56°)(范围3.43°~74.61°)。44例钢丝环扎组外侧壁骨折线形态学的结果:外侧壁骨折线的宽度为(30.06±9.19)mm(范围9.56~51.80 mm),骨折线的高度为(41.19±13.41)mm(范围16.30~70.84 mm),骨折面积为(1254.25±652.03)mm2(范围 267.49~3291.25 mm2),骨折角为(35.89°±16.73°)(范围4.56°~80.86°)。钢板组骨折地图及频率分布图特点:骨折线在外侧壁后下方分布密集,股骨外侧肌嵴处相对稀疏。骨折线在外侧壁下方密集,累及股骨干。钢丝组骨折地图及频率分布图特点:骨折线在外侧壁后上方分布密集。骨折线在外侧壁上方密集,下方相对稀疏,股骨干处骨折线累及不明显。钢板组与钢丝组的骨折线分布区域不同,存在统计学差异,x2=12.340,p=0.006。辅助固定方式与骨折线的分布区域存在相关性,且关联性大,γ=-0.404,p=0.012,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髓内钉辅助固定中,钢丝环扎手术相较于钢板固定在手术时间及费用方面存在优势。锁定钢板则有助于缩短完全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并改善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骨折复位质量相对好。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辅助固定方式的选择与外侧壁骨折线的分布区域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