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各种影像设备和影像模式的快步推动下,宫颈癌后装治疗也进入了三维时代。目前,由于经济或方便性等原因,描述靶区轮廓主要依据CT图像,而CT图像对软组织和密度差异小的区域分辨率不高,导致临床医生对靶区的定义存在差异。将软组织分辨率高的MRI图像信息与CT图像信息重叠在一副图像上,就能使肿瘤区域直观明了,从而降低了靶区勾画的差异性。本文通过研究图像配准融合技术,采取CT-MRI融合的方式勾画宫颈癌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的靶区,并与单纯CT图像勾画的靶区进行比较,评估二者体积上的差异,并分别制定后装计划后,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目的在于探寻基层医院应用CT-MRI融合勾画三维后装治疗靶区的可行性,并为三维后装的更多融合技术提供数据依据。选取2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Ⅰb 1、Ⅰb 2期各1例,Ⅲa期2例,其余16例均为Ⅱb期;病理类型分别为:宫颈腺癌4例,鳞癌16例。中位年龄54岁(34~66岁)。分别在同一个患者的图像上完成勾画两套靶区并完成两套放疗计划。先在CT-MRI融合图像上勾画靶区,并制定三维后装计划(融合组);再在CT图像上勾画靶区,并制定三维后装计划(CT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所勾画的HR CTV体积,以及靶区(HR CTV)和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小肠)受量。结果表明:融合组用CT-MRI融合图像勾画的HR CTV体积均值为89.67cm3;CT组用CT图像勾画的HR CTV体积均值为115.78cm3。融合图像勾画的体积比单纯用CT图像勾画的体积小22.5%,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5,P=0.02)。融合组与CT组的膀胱D2CC、D1CC、D0.1CC平均值分别为468.57c Gy v.s 483.47c Gy(t=2.205,P=0.05)、489.42c Gy v.s 524.29c Gy(t=3.205,P=0.02)、568.24c Gy v.s 581.16c Gy(t=0.453,P=0.06);直肠D2CC、D1CC、D0.1CC平均值分别为349.97c Gy v.s 382.52c Gy(t=2.839,P=0.03)、443.91c Gy v.s 461.29c Gy(t=2.37,P=0.05)、507.62c Gy v.s 541.58c Gy(t=1.982,P=0.05);小肠D2CC、D1CC、D0.1CC平均值分别为405.48c Gy v.s 446.98c Gy(t=3.112,P=0.05)、438.24c Gy v.s 468.43c Gy(t=5.864,P=0.01)、537.75c Gy V.S 562.69c Gy(t=3.582,P=0.02)。靶区剂量二者无明显差异。结论:CT-MRI融合图像上勾画的宫颈癌靶区体积比CT图像上勾画的小,基于CT-MRI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制定的三维后装计划比单纯基于CT图像的可明显减少正常器官的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