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株(Human lung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PMVECs)培养,利用一定浓度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LPS)溶液与细胞共同培养后,于不同时间点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及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释放情况,建立脂多糖介导的人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损伤模型建立后进行分组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金属硫蛋白2A(Metallothionein 2A,MT2A)与对照组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炎性介质IL-6、TNF-α释放的量及正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组HPMVECs骨架形态变化。经对比分析后,验证MT2A的对LPS介导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LPS对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设置实验组(U组)和对照组(N组)两个组,N组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LPS稀释液(500ng/ml),U组中加入相同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条件下共同培养,每组分别设置5个附孔,固定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各组培养基的IL-6、TNF-α的含量及正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内皮细胞的骨架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2.MT2A对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设置对照组A组(LPS+生理盐水组),实验组B1组(LPS+MT2A50ng/ml组)、B2组(LPS+MT2A250ng/ml组)、B3组(LPS+MT2A500ng/ml组)对比实验,分别设置5个附孔。实验组加入LPS后加入不同浓度的MT2A共同培养。经培养后在固定时间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上清液中IL-6、TNF-α的含量,同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损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经过一段时间培养,方法1中各时间点中检测到两组均在0h TNF-α浓度最低,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到6h达到高峰。从各时间点来看,除0h各组间TNF-α浓度无显著差异外(t=-1.731,p=0.103),其余各时间点U组均显著高于N组(均p<0.001);同样N组、U组IL-6浓度均在0h时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到6h达到高峰。从各时间点来看,除0h各组IL-6浓度无显著差异外(t=-0.297,p=0.770),其余各时间点U组均显著高于N组(均p<0.001)。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中N组可见F-actin的分布较密集,大量应力纤维呈有规律的放射状排列;U组6小时后F-actin明显解聚,分布明显减少,应力纤维排列紊乱或者消失。方法2中经培养,各组TNF-α浓度均在0h最低,随之逐渐升高,到6h达到高峰。从各时间点来看,除0h各组TNF-α浓度无显著差异外(F=0.717,p=0.549),其余各时间点B1、B2、B3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5);与B1相比,B2、B3在2h、4h、6h均高于B1水平(均p<0.05);与B2相比,B3在2h、4h、6h均高于B2水平(均p<0.05)。各组中IL-6浓度均在0h最低,A、B1组、B2组、B3组从0h开始逐渐升高,到6h达到峰值。从各时间点来看,除0h各处理因素无显著差异外(F=2.341,p=0.092),其余各时间点B1、B2、B3均低于A组(均p<0.05)。与B1相比,B2、B3在2h、4h、6h均低于B1水平(均p<0.05)。与B2相比,B3在4h、6h均低于B2水平(均p<0.05)。A组6小时后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明显解聚,分布明显减少,应力纤维排列紊乱或者消失;6小时后B1组、B2组、B3组与A组相比,F-actin的分布明显较多,应力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结论:LPS刺激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损伤效应,加入MT2A后细胞相关炎性因子释放量、细胞骨架损伤情况明显减轻,表明MT2A对LPS介导的肺毛细血管损伤可能存在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