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示现象(deixis)是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主要研究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表示语境特征以及如何依靠语境分析理解话语。指示是人类语言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任何语言都有一些特定的语言手段用来指示语境中的某一成分,使话语形式与一定的人物、事物、空间、时间、事件等发生直接联系。概括地说,指示语(deictic expressions)可分两种,即:“靠近说话者”和“远离说话者”的指示词语。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说话者对远近称指示语的选择除了和实际的时空距离有关以外,还与说话人的心理、感情因素有关。说话人选用哪个指示词,不仅取决于所指对象与指示中心的空间关系,还取决于言谈结构的变化,所指对象的指称性质,所指对象与上下文的相关程度,说话人的态度,以及言谈过程中说话人对表达的设计等诸多因素。本文主要从注意焦点,社会距离,熟识程度,感情因素及叙述视角五个方面来探讨影响汉英指示词选择的因素。对于英汉指示代词的对比研究,前人做的不少,例如,苑锡群(1993)和赵世开(1990)是从语法方面进行对比,陈定安(1998)、孙述宇和金胜华(1975)和许余龙(1989)则是从功能语法方面进行研究,其中许余龙第一次提出了“心理距离”这个概念,但他过度简化了心理距离在影响汉英指示词选择时的作用,因此,英汉指示代词的研究还有进一步研究探讨的余地。具体来说,本文主要考察英语中的指示词this/that和汉语中相关的指示词“这/那”,在分析对比这两对英汉指示词异同的基础之上,论文探讨,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如何体现英汉语指示词使用方面的差异。文章较有针对性,主要从篇章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英、汉语this/that、“这/那”等指示词语在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中的手势用法(gestural usage)和非手势用法(symbolicusage)、上文下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中的回指(anaphora)和预指(cataphora)的替代规律或者倾向性规律。英语中的this和汉语中的“这”都可以用来回指上文说过地话,出现的事或是被说话者认为“心理上”近的事物,也可以用来预指下文情景中将要出现的人或事。在涉及较近的将来时态时,英汉语都选择了近指词this和“这”。“That和“那”都可以用来回指上文语境中别人所说的话,也可以用来指称“心理距离”较远的事物。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示词的使用上也有很多差异,汉语习惯使用近指词这来回指上文提到的事物,而英语则倾向于使用远指词that;汉语经常使用“这”来称代上文别人说过的话,以显示亲近,而英语则习惯于使用that;英汉语最大的差异在于汉语中没有和英语中指诃the相对应的形式;英语中和将来有关的时态,大体都使用this表达,而汉语则使用近指词“这”指称较近的未来,用远指词“那”来指称较远的未来。总体说来,英语中this/that的使用频率为1:2,而汉语“这/那”的比例则为2:1。由于语言自身、民族文化、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汉英指示代词在性质、用法、所指等方面又表现出许多差异性,从而给英汉互译造成一定困难。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差异性,探讨翻译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途径,也是本文的目的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如要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必须根据原语的习惯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英译汉过程中,英、汉语的指示代词在多数情况还是对应的,但并非所有的指示词都要被逐字译出,在有些情况下,this和that在翻译过程中要被省略或者转变成其他对应形式。在汉译英过程中,由于“这”和“那”在有些情况下的指称作用和英语中的定冠词the相当,所以,“这”和“那”除了分别翻译为其英语中对应的形式this和that之外,有时还可翻译成英语中定冠词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