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神话与空间的同构——明代武当山布局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xocec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是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动用了国家力量来修建的道教名山。武当山是一巨大文化现象,其古建筑群的历史,渊源流长,具有宗教和皇家双重特征。学界关于武当山的研究,多半从武当文化理论、历史与人物等角度进行分析,而以武当山空间为主体的研究多半则是以定性研究为主。本文从明成祖敕建武当山这一历史事件出发,分析其历史背景,并与唐宋元时期武当山空间形成比较,探讨明成祖时期武当山空间的形成。力求真实还原明成祖时期武当山空间的前提下,通过测绘数据分析,对明成祖时期武当山空间中存在的真武神话与皇权的同构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并通过文献及史料研究,探讨明成祖敕建武当山的真实目的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再与明世宗时期武当山的空间营造对比,分析皇权与神话对明代武当山的空间影响。最后,结合当下武当山的定位,分析皇权与神话在武当山空间上同构的意义。全文共六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作为该论文的研究背景与基础,以当前武当山研究现状与成果为前提,提出研究真武神话与皇权在武当山空间同构的意义,并提出可行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三、四章,以明成祖时期为时间背景,研究该时期武当山空间的营造,空间中神话与皇权的同构现象及产生同构现象的原因,揭示明成祖敕建武当山之潜藏目的,及真武神话与皇权发展是武当山空间得以形成的历史要素。第三部分为第五章,通过对明世宗时期武当山重修的背景及空间研究,比较明成祖及明世宗时期武当山空间营造的差异,分析神话与皇权对明代武当山空间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第六章,结合当下武当山空间的保护,探讨神话与皇权对当下武当山空间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之中,许多城市的历史街区经历了成片开发或者“拆旧建新”式地改造。这种“自上而下”的更新改造方式造成了很多历史街区的同质化,使历史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和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非匀质化状态在急剧强化,建筑学科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才能保持自身的活力并适应时代需求。基于工业化大生产的现代主义建筑理性而单一的叙事方式正面临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灾区的中小学校建筑造成了巨大的损毁,师生伤亡惨重。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积极开展,在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时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正日益受到挑战。建筑界一贯传承的注重平面构成、体块组合和空间变化的设计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新的时代在不断创
地质类废弃建筑再利用是废弃建筑再利用设计中的特殊类型,本文结合卢店废弃地质老基地再利用设计的案例,探讨了地质类废弃建筑再利用过程中新旧适应性关联的可能性,提出了若干具
历史街区一般都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源头,在城市中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同时也记载着城市的演变。由于近些年各大城市的城市化步伐越来越迅速,使城市中一些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已经显现出来,我国城乡关系进入到了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下,传统乡村
叙事性景观是人类最早的景观形式之一。丰富的语义内涵是它自身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景观发展的一个类型,具有叙事语义的叙事性公园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亲和力强、富有精
学位
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效率与人性的双重问题,在速度引导的时代发展之下,片面追求“快、大、最”的城市发展,必然造成了城市与人性关怀的脱钩。车与人、效率与生活的矛盾,已经成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