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建筑地域性设计研究——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建成环境评估研究系列之五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f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灾区的中小学校建筑造成了巨大的损毁,师生伤亡惨重。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积极开展,在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时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要求下,经过三年的顽强援建,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建筑都已竣工投入使用。作为教育建筑,不单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功能场所,更应该是体现当地文化背景,传播当地特有民俗文化的精神场所。四川灾区不仅地貌气候复杂,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主要包括了羌、藏、汉、回等四个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历史人文资源独特。本文就是根据以上特殊的自然人文等特征为切入点,探讨四川灾区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建筑地域性设计的方法。  本论文首先论述了该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课题的研究目的,并介绍了相关基本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笔者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对四川灾后重建地区的地域背景因素和地域建筑作了详尽的阐述;其次,笔者通过问卷调研以及实地走访观察等,分析及论述了当地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建筑地域性设计的现状和特点;接着,鉴于以上基础,笔者从自然环境、民俗文化、时代特征、以及材料技术等四大方面,对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建筑地域性设计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总结了系统的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建筑地域性设计的方法;最后,运用以上设计方法对某一实例进行了优化设计。
其他文献
中国的老龄化始于60年代中期,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老年人人口数量还在迅速增加,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在09年日本《追求》双周刊中的文章曾称到,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
运河是河流的特殊形式之一,其滨水空间的塑造对彰显沿线各城市的特色、即可识别性,提升和重塑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国,乡村聚落既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聚落及其承载的文化正在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村落的大批灭失,村庄形
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提升,人们的假期变长及有了公休假后,旅游业由过去的传统类型转向度假型,人们更倾向于度假旅游。在这种条件下,度假酒店有了很好的发展
城市交通问题日益成为了当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在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下,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如何,也是我们城市规划界所涉及的核心研究领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产生了辉煌的文化,同样也创造了自己的优秀建筑,独特的建筑用材和建造方式使藏式传统民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同时,藏式传统民居是根植于藏族传统聚落这
近30年来的相关保护实践表明:历史地段的保护应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层面到复合、多元的整体环境,应该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及技术等诸多因素。近年来国内历史街区
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增长良好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新建的博物馆建筑不断增多,一个以博物馆建筑为主的文化建筑高潮正
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之中,许多城市的历史街区经历了成片开发或者“拆旧建新”式地改造。这种“自上而下”的更新改造方式造成了很多历史街区的同质化,使历史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和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非匀质化状态在急剧强化,建筑学科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才能保持自身的活力并适应时代需求。基于工业化大生产的现代主义建筑理性而单一的叙事方式正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