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灸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RA抗炎方面的作用机理,从而初步探索出疗效确切的针灸方法用于临床,为研究针灸治疗其他疾病提供思路。方法:临床研究: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RA诊断标准和病情改善标准,来进行电针治疗RA临床研究。本研究对电针治疗28例RA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与毫针治疗组27例RA患者进行对照,采取风池、曲池、肝俞、肾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等整体穴位及以痛为腧的局部取穴,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共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患者对疼痛的评价、医生及患者对疾病活动性的综合评价、患者对体力功能的评价、晨僵时间、急性时相反应物CRP、ESR和外周血IL-1、IL-4、IL-6、IL-10、TNF-α等指标的改变。实验研究:选取wistar大鼠60只,体重250±20g,清洁级,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20只)、模型组(20只)、电针组(10只)、毫针对照组(10只)。模型组、电针组、对照组均采用牛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制成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造模21天后,针刺双侧阳陵泉、环跳、八风、肾俞,进针后于双侧阳陵泉接电针仪,疏密波,频率3-30Hz,输出电流20mA,治疗20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2天,共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电针组与毫针组取穴相同。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足跖周径、关节炎指数(AI)、外周血IL-1、IL-4、IL-6、IL-10、TNF-α等指标。结果:临床研究:1.电针和毫针治疗RA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电针组71.43%的患者达到ACR-20病情改善标准,毫针组48.15%的患者达到ACR-20病情改善标准,两组的ACR-20改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电针组21.43%的患者达到ACR-50病情改善标准,毫针组14.81%的患者达到ACR-50病情改善标准,两组的ACR-50改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2.两组治疗治疗后疼痛关节数及肿胀关节数及晨僵时间均明显减少、患者对疼痛的评价、医生对疾病活动性的综合评价及患者对体力功能的评价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电针组优于毫针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对疾病活动性的综合评价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CRP、ESR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效果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电针和毫针均明显降低RA患者外周血中IL-1、IL-6、TNF-α水平(P<0.01),且两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电针和毫针均明显提高RA患者外周血中IL-4、IL-10水平(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动物实验:1.电针可减轻CIA大鼠关节肿胀、降低关节炎指数;2.电针可以减少CIA大鼠血清中IL-1、IL-6和TNF-α的含量,增加的IL-4、IL-10含量,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调节CIA大鼠的免疫功能。结论:电针可减轻RA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免疫功能,其治疗效果优于毫针组;电针能降低RA患者外周血中致炎因子IL-1、IL-6、TNF-α水平,提高抑炎因子IL-4、IL-10水平,调整Th1/Th2平衡,提示此为电针治疗RA疗效的重要机理之一。该种疗法对于RA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