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大量文献调查研究作者发现,有机锡配合物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抗癌活性方面。自80年代初,Crowe等人发现有机锡配合物有抗癌活性以来,关于有机锡抗癌活性的研究成为继顺铂之后又一极为活跃的热点。在此基础上,作者合成了两大系列的化合物:卡铂型有机锡类维A酸酯配合物(16a - 16d和17a - 17d)和卡铂型芳香型有机锡羧酸酯配合物(32e - 32j)。对于有机锡类维A酸酯配合物,作者发现类维A酸本身在癌症等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表现,作者设想将类维A酸接到具有抗癌活性的有机锡上,充分利用药物协调原理,从而合成具有更好抗癌活性的有机锡配合物。生物活性显示此类化合物对宫颈癌细胞(Hela)、肝癌细胞(Liver Cancer Cell)、肺癌细胞(A549)都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而对于顺铂芳香型有机锡羧酸酯配合物,初步的生物活性显示它们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而它们的生物活性又存在差别,为了研究分子结构与抗癌活性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中化合物32b和32e的晶体结构。化合物32b属于斜方晶系,R-3空间群, a = 25.388(3) A,b = 25.388(3) A,c = 19.081(4) A,β= 90°,V = 10651(3) A3,Z = 12,R = 0.0492,wR = 0.1257,化合物32e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 a = 9.3215(8) A,b = 23.9936(19) A,c = 10.8225(9) A,β= 107.8480(10)°,V = 2304.0(3) A3,Z = 4,R = 0.0585,wR = 0.1281。32b和32e晶体中锡原子配位数均为6,形成了严重扭曲八面体几何构型。32b和32e均存在分子内及分子间氢键作用,32b中氢键作用较弱,在生物体系中比32e更易释放出游离态R2Sn2+,易与癌细胞的DNA结合,具有更好的抗癌生物活性。为了进一步的探讨有机锡配合物的抗癌活性机理,合成了二全氟己基乙基二氯化锡(33),并同时运用循环伏安法、紫外光谱等手段,对二全氟己基乙基二氯化锡与小牛胸腺DNA(CT-DNA)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二全氟己基乙基二氯化锡通过静电作用于DNA的骨架磷酸基团,从而与DNA发生作用。本论文共合成化合物30个,其中新化合物15个。所有化合物都通过IR、1H NMR表征,部分化合物还用13C NMR、19F NMR和119Sn NMR进行了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