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初步探讨慢传输型便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2)研究慢传输型便秘中医证型与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的关系,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慢传输型便秘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和辨证治疗寻找证据,以提高中医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该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采集本院便秘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等资料。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结合结肠传输试验,收集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231例,将所获得四诊信息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进行辨证分型,分为五型:肠道实热证39例,肠道气滞证57例,肺脾气虚证51例,脾肾阳虚证38例,津亏血少证46例。(2)采用随机法,从5个证型组里再分别随机筛选15例,对应纳入观察组5个组别,另选取15例体检无便秘症状的正常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总共90例。采集全部病例的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清,放入-80℃的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最后进行统一检测血清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的含量,并记录数值。应用SPSS17.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调查的23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表现:肠道气滞证(57例)>肺脾气虚证(51例)>津亏血少证(46例)>肠道实热证(39例)>脾肾阳虚证(38例)。(2)统计结果显示:性别在STC中医证型分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段在STC中医证型分布中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VIP在STC五个证型组的浓度都比正常对照组要高。统计结果:①5个证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肠道气滞组和肠道实热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肠道实热组和肺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津亏血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肠道气滞组和肺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津亏血少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⑤肺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津亏血少组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对照组比较,STC的血清SP含量在肠道实热组和肠道气滞组降低,其余三个虚证组反而升高。统计结果:①五个证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属于实证的肠道实热组和肠道气滞组SP浓度降低,属于虚证的肺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津亏血少组SP浓度升高;②肠道实热组和肠道气滞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肠道实热组和肺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津亏血少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肠道气滞组和肺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津亏血少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⑤肺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津亏血少组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STC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居多,且以中年女性和老年男性多发;性别、年龄均与STC中医证型分布有关系。(2)STC的早期多以实证为主,证型表现为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后期则以虚证为主,表现为脾肾阳虚证、肺脾气虚证、津亏血少证。(3)VIP与慢传输型便秘中医证型有关系,且可能成为鉴别STC中医虚、实证的一个主要客观化指标。(4)SP可能与慢传输型便秘中医证型有关系,并将可能成为鉴别STC虚、实证的一个主要客观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