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使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带、洋流、气温等气候因子出现明显的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自然、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而农业又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和最脆弱的领域,气候变化下农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各国政府和人民关心的问题。研究具体区域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程度及人为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程度对于有效制定针对性的适应措施和对策、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定量分析安康市气候变化对水稻、冬小麦两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影响度及人为适应度,本文选取了全市10个站点1961-2010年年均温、年降水量、月均温、月降水量及1971-2009年水稻、冬小麦的总产量、播种面积等气象、人文资料,借助Excel、DPS数据处理系统、ArcGIS等软件,对水稻和冬小麦的影响度、适应度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1961年至2010年,安康市年均温以0.13℃/10a的速率升高,增温突变点出现在1997年;年降水量以5.688mm/10a的速率减少,气温突变后低于突变前。空间分布上,年均温表现为中部高,西北、东南低;年降水量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水稻生长季的气温以1.053℃/10a的速率上升,南部为高值区,西部和东部为低值中心;冬小麦则达到2.194℃/10a,基本呈现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趋势。生长季的降水,水稻均多于基准年,各年代内波动较大,基本以自西南-东南穿过紫阳、汉滨区、旬阳、白河的弧线为界,东南部较多,西北部较少;冬小麦基本少于基准年,呈显著减少趋势,中部、南部少,东部、西北部多。(2)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度,80年代以来水稻气温影响度呈逐步增大的趋势,降水影响度呈减小趋势,综合影响度呈逐步升高的趋势,变化较平缓。冬小麦气温影响度呈逐步增大趋势,降水影响度则先增加后减少,综合影响度呈逐步升高的趋势。影响度变化的特征基本表现为水稻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小。冬小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增大。空间分布上,80年代气温变化对水稻单产的影响较冬小麦显著,90年代区域分布基本一致,00年代基本呈相反的状态。水稻降水影响度80年代大于冬小麦,90年代和00年代区域差异逐渐变小,正负影响明显区域恰相反。水稻正极高值区向东、南移动,负极低值区范围逐渐缩小;冬小麦则呈现低值区向西北推进扩展,高值区向北缩小、向东推进的特征。水稻综合影响度正极高值区向南、向东移动,负极低值区则向西移动;冬小麦综合影响度越来越大,区域差异也越来越明显。(3)适应度的年代际变化上,水稻的气温适应度波动较平缓,一直处于较高的适应状态,冬小麦则1998年后剧烈波动,下降趋势明显;降水适应度冬小麦波动较平缓,一直处于较高的适应状态,水稻则波动幅度较大;水稻和冬小麦的综合适应度在1991年之前变化波动较小,之后差异越来越大。空间分布上,水稻气温适应度以中部的汉滨区和汉阴县为中心向四周减少,尤其是向东南、西北向的递减趋势明显;冬小麦呈现不同的高低值中心,东部汉江谷地的适应度最高,谷地南侧的丘陵地区则最低。水稻降水适应度除大巴山地附近的区域外,其余广大地区均较大(>92%),且区域差异很小;冬小麦以中部汉滨区为最小值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且递增的趋势基本一致。水稻综合适应度最低值分布在最南端的镇坪县,高值区则位于中部的平坝地区;冬小麦以中西部的汉滨区、汉阴县、紫阳县为中心向东、东南、西北向递增,且向东部及东南部的递增趋势大于西北部,整体区域差异很小,呈较高的适应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