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精神分析的基础——利希滕贝格的动机系统理论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利希滕贝格(1925-)是当代著名的自体心理学家。他将自体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联系起来,在主体间性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机系统理论。他认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动机系统,它由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生活经验在子系统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情感和自体感在动机系统的组织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五个子系统的解释上,他指出基于调节生理需求的动机系统由新生儿的主动适应开始产生和发展;依恋-亲和动机系统包括了对照顾者和对群体的依恋,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自体分化的机制;探索-坚持动机系统由婴儿的问题解决产生,通过游戏和照顾者-婴儿的相互作用得到发展;厌恶动机系统来自对抗和撤退反应这两个先天反应,厌恶性反应和厌恶情感都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感觉-性欲动机系统分为感觉愉悦和性兴奋两种动机成分,男女婴儿具有不同的感觉愉悦和性兴奋活动模式。他在临床观点上强调精神分析师对情感、生活经验的关注,认为这是分析师了解病人动机的重要内容。同时,他在动机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保持并改进科赫特的神入技术,独创了模型场景技术,并提倡充分利用病人的非语言信息来理解其认知和情感。动机系统理论丰富了精神分析学的动机理论,发展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同时也面临着质疑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推广和外部整合。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探讨劳教人员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关系,能够为劳教人员心理教育矫治提供相关可参考的的依据。本研究以《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
基于自我信息加工优势理论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研究试图探索自我信息加工优势的机制,并从自我保存的生物学及哲学意义上解释这种加工机制的发展根源和其背后的意义,也为其他理
友谊嫉妒指当个体感受到自己与好友的亲密关系受到第三方威胁时产生的愤怒、悲伤、焦虑等一系列消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现象,嫉妒水平过高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个体早年与抚养人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长大后的成人依恋,成人依恋会影响其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嫉妒体验,同时,个体的嫉妒体验也会受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10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编制能够有效测量大学生友谊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