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时期和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进程中,上海城市空间已经呈现出同质化表征,留存精神特质与集体记忆的差异性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和被边缘化。保存差异性空间对于维护城市空间功能多样性和实现“空间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异质空间的M市场承载着本地老年人的集体记忆、容纳着外来商户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却在地方政府的规划与制约下面临消亡危机。对其空间生产机制研究能够彰显城市主体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维护市民权利、实现空间正义存在现实意义。本研究将M市场视作一种空间,通过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收集资料,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物理空间、构想空间和社会空间,分别对应“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在物理空间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市场的形成历史,展现其形态变迁和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构想空间部分,从资本、权力与消费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对市场进行规划的机制,展现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建构构想空间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管控和意识形态的灌输。社会空间部分,通过对商户、本地老年消费者和市场管理人员互动过程和策略行动的展演呈现出社会空间的生产过程和建构机制。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第一,作为一种空间,M市场经由地方政府和三方群体共同建构。地方政府主导空间生产过程,通过形塑构想空间来主导市场物理空间的变化过程和社会空间的存亡;第二,三方群体通过策略行动赋予空间社会意义并形塑社会关系和互惠系统,生产出社会空间,自下而上地抵抗构想空间,彰显主体性和能动性;第三,市场是利益调和的产物,包括三方群体与地方政府的利益调和,以及三方群体内部的利益调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流动人口的城市权利和城市空间功能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城市空间生产机制实现“人的价值”与意义向度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