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慢性胃炎证型分布的一般规律,探讨慢性胃炎各证型与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糜烂、肠上皮化生(IM)及慢性胃炎类型的相关性,为慢性胃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借鉴。方法由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慢性胃炎病例398例,实际统计分析时病例为392例,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脾胃气虚型>肝胃不和型>中虚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中虚气滞型>中虚寒湿型=脾胃虚寒型>阴虚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糜烂及肠上皮化生有显著相关性(P<0.01、P<0.01、P<0.05);与年龄、CG类型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按Hp感染情况分组:脾胃气虚型在两组中均最多见;肝胃不和型在Hp阳性组多见,肝胃郁热型在Hp阴性组中多见。Hp感染率方面:肝胃不和型、中虚气滞型、脾胃气虚型的Hp感染率较高(49.1%、48.5%、47.3%);中虚寒湿型、胃阴不足型的感染率最低(17.4%、11.8%)。按糜烂情况分组:脾胃虚寒型在伴糜烂组最多见,脾胃气虚型在无糜烂组中最多见。肝胃不和型、中虚湿热型在两组均多见。按肠化情况分组:392例患者中,伴肠化者216例,其中以CAG伴肠化者比例最高,共101例,占肠化组例数的46.8%,其次为CSAG伴肠化者,共83例,占38.4%,CSG伴肠化者共32例,占14.8%;脾胃气虚型在伴肠化组最多见,其次为中虚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在无肠化组最多见,其次为脾胃气虚型。结论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肠上皮化生、糜烂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客观指标对中医的辨证有重要参考意义;又脾胃气虚证是慢性胃炎最常见证型,提示在本病的论治中,以益气健脾,扶正固本为基础,是减轻病情、促进痊愈和减少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