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是一个重要概念,有关资产计价的话题也一直是会计研究中的焦点之争.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受托责任观"下的历史成本计量法的传统地位开始面临重大的挑战.相对的,在天平的另一端,在"决策有用论"的支持下,以公允价值为主的多种计量属性开始逐渐对会计计量体系产生影响,并由最初的流动性项目慢慢向长期性项目渗透.从会计理论的角度看,在"决策有用论"下,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依据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与之相应,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他们提供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在这种观点之下,资产计量的基础就应当是未来经济利益.所以,当这种相关利益己不能保持,则应当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而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相比,最重要的性质就是"意图持有".与这种长期性相伴而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它的计价过程应当更加重视未来收益,并考虑时间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目前最理想的长期资产减值确认原则是经济性原则.同时,由于大部分的长期资产通常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因而,对长期资产而言,最为合理的计量标准是可收回金额,其次是公允价值.尽管这两种标准依据的结论基础和侧重截然不同,但在实务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0年12月29日,中国财政部颁布了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其中第二章第五节《资产减值》,将提取减值准备的范围由四项扩大到八项,主要增加了长期资产减值的部分.尽管我们制定长期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也是理想的未来经济价值模型.但是,活跃市场的缺失、现值计量的难题、以及盈余管理的存在,都约束了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中的推广.在解决思路上,该文认为,建立并完善现值计量的理论基础,才是当务之急.可收回金额的确认和计量是长期资产减值中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的最后对减值确认与计量之外的其他问题(包括减值测试对象、测试时间、减值迹象、减值转回、信息报告与披露、全额计提)一一做了评述,并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对中国现有的长期资产减值体系提出了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