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涎腺炎或者涎石病是口腔科相对常见且难治的疾病。涎腺炎每年的全球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至三万分之一。涎腺炎临床表现为腺体的肿胀,疼痛,尤其是进食后症状加重。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1.保守治疗:包括抗生素、止痛消炎药及一些中药等药物治疗以及抗生素等药物冲洗导管等:2.手术治疗。单纯导管结石取出或者腺体切除。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肿痛症状,但不能治愈,病情反复。手术取石,亦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多发结石或者无结石的炎症无效。腺体切除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腺体本身的分泌功能,导致口干,口腔保护能力下降等,而且还可能导致疤痕,而瘫,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这些方法均不是理想的治疗手段。涎腺内镜的应用,较好的解决这一类疾病问题。涎腺内镜具有创伤小,效果确切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外科手术切除腺体,保留了腺体功能。自从1991年Katz首次应用涎腺内镜诊断和治疗涎腺疾病以来,涎腺内镜在涎腺疾病特别是涎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仍然有些问题需要探讨的。就比如内镜手术术后是否需要置管,以及置管时间多长目前仍无定论。本课题通过对涎腺内镜术后是否需要置管,置管时间及影响置管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硬膜外管辅助涎腺内镜手术进路的经验摘要:目的:评估硬膜外管在改良内镜入路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传统方法和改良方法分别分组进行比较研究。比较两组的内镜进入耗时及导管口进入的成功率。结果:传统方法:6例可以正常进入导管口,4例需要切开导管口,花费时间平均约为22.6分钟。成功率为60%。改良方法:10例均可以正常进入导管口。花费时间约为13.7分钟。成功率100%。需时减少。两组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95 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管寻找及进入导管的方法简单、省时、实用,具有可重复性,低成本,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第二部分硬膜外管在涎腺内镜术后作为支架的初步研究摘要:慢性涎腺炎或者涎石病是相对常见且难治疾病。涎腺内镜在治疗涎腺炎或者涎石病成功应用,并且具有微创及腺体保存的作用,目前已广泛使用,但仍然有些问题需要探讨的。就比如内镜手术术后是否需要置管,以及置管时间多长目前仍无定论。目的:确定置管的必要性以及置管的时间。以及置管时间的相关因素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方法:涎腺内镜用于治疗涎腺炎或者涎石病患者,术后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内内置管。我们记录了内置管的一些影响因素。材料: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间,我们对17个患者进行内镜手术(男8:女9),中位年龄43.2y。10个患者为涎腺结石,7个为涎腺炎。术前我们做了核素扫描检查和超声检查。结果:17个患者中有一个采用了内镜辅助下粘膜切开取石,另外一个因为结石巨大,未能取出,而切除了腺体。在涎腺结石的病例中,8例结石位于导管前段,1例位于中段,1例位于导管后段。9例结石通过内镜取出,1例需要切除颌下腺。4例导管内置管1周,6例置管2周,4例置管3周,2例置管4周。导管口入路(papilla dilation)(7/8)和涎腺炎(sialadenitis without stone) (6/7)置管时间较短,大概1-2周;导管口切开(papillotomy)(4/7)和导管结石(5/9)的病例置管时间较长,约3-4周。腺体功能较好的置管时间短(6/12),约1-2周,腺体功能较差的置管时间较长,约3-4周。结论:早期结果显示:涎腺内镜术后置管是有必要的。置管时间长短是由腺体功能,手术入路及手术创伤决定的。第三部分涎腺内镜结合术后置管治疗儿童涎腺炎性疾病的初步研究摘要:目的:为了探讨涎腺内镜结合术后置管治疗儿童涎腺炎性疾病的效果。方法:自2003年3月到2008年3月,有9名儿童涎腺炎患者在武汉大学第二颌面外科接收涎腺内镜手术治疗。主要观察内镜检查结果:包括结石、絮状物、脓性栓子、唾液栓子,狭窄,导管炎性改变等。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情况,复发情况,复发频率及并发症等。结果:9例患者均可以进行内镜手术。手术除了个别患者出现肿胀之外,无其他不良并发症。6例术后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复发。3例术前为复发性腮腺炎病例,在术后随访期间复发频率减少。结论:涎腺内镜治疗儿童涎腺疾病是可行的,是有效的,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肿痛症状,而且创伤小,能较大程度保留腺体功能,符合当前的外科治疗原则。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临床上应该把握好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