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基于眩晕“气机升降失调”的本质,以自拟化痰熄风升降方为试验用药,并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作为对照,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痰浊上蒙型血管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思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眩晕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观察,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纳入临床病例,实施随机分组。治疗组予自拟化痰熄风升降方(清半夏、炒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生姜、生甘草、葛根、升麻、川牛膝、泽泻),对照组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均为免煎颗粒剂,一剂两袋,口服,早晚各一袋。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期间不得使用其他治疗眩晕的药物。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方法对脑血流(TCD)变化情况的影响,同时观察对中医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积分变化、评价眩晕残障程度测量表(DHI)及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等积分的改善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结果:(1)本临床观察共入组病例53例,其中治疗组28例,剔除与脱落3例(其中2例依从性差,1例纳入后发现不符合入组标准);对照组25例,剔除与脱落1例(不符合入组标准而误入),最终49例患者纳入数据分析。经卡方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学历、职业、既往病史、病情轻重、TCD流速、中医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积分、DHI积分及DARS积分等基线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干预痰浊上蒙型血管性眩晕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3)辅助检查结果TCD提示,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均较正常值趋近。其中椎动脉低流速组的流速经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动脉TCD流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综观各组TCD流速改善幅度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另外,椎动脉低流速组、基底动脉低流速组的峰值流速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提示,治疗组总分为9.56±6.95,对照组总分为14.25±7.8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眩晕程度、恶心呕吐、头痛、头蒙和肢麻震颤等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症状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前后的总分差值亦存在差异性(P<0.05)。 (5)眩晕障碍程度测量表(DHI)评分示,治疗组总分为10.32±5.99,对照组总分为14.83±8.6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躯体因子单项指标积分,以及治疗前后两组间总分差值经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示,治疗组积分为2.88±2.52,对照组为4.54±3.06,两组总积分以及治疗前后积分差值组间存在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方面,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研究结论:化痰熄风升降方可以纠正痰浊上蒙型血管源性眩晕患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病理状态,有效缓解眩晕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眩晕程度,改善脑供血,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方案简单易行,使用安全,行之有效,优于单纯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