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化和隐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时常用的翻译策略,尤其在中国典籍文献外译的过程中,显化和隐化策略的选择是影响译本是否能在目的语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选择中国典籍作品《老子》的具有代表性的Waley和林语堂两个英译本作为案例,探究显化和隐化在这两个译本中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阐释显化和隐化生成原因以及在译本目的语环境中所产生的效果。首先,本研究对比分析原文及两个不同的译本,运用系统抽样法分别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数据收集。然后依据Klaudy的显化分类标准,该研究将所得显化数据分为强制显化、选择性显化和语用显化三类;根据关联理论学者Blakemore的意义分类法将所得隐化数据分为概念意义隐化和程序意义隐化两大类。再次将两个英译本中的显化和隐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显化、隐化及其各部分的分布情况。最后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显化和隐化在两个译本中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成的原因。本研究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包括论文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老子》英译本的研究以及显化、隐化的研究和对典籍英译当中的显化、隐化研究做以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主要介绍本文所用的理论——关联理论、关联翻译理论以及关联理论视域下显化和隐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指明了该研究的两个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数据收集标准;第五部分为讨论部分,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两个英译本中的显化和隐化分布特点以及生成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进一步深化讨论了上述结果,阐述显化和隐化在中国典籍对外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该研究仍然存在的局限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在两个不同的译本中,显化隐化分布出现共性,即显化多于隐化。这是因为《老子》语言精练,意义隽永,译者需显化出原文中隐含的意思,使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与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达成最佳关联,更好的理解《老子》,所以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老子》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显化来传递老子的思想。二,首先,译者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并且使《老子》的意图更准确的被读者认知而采取了强制显化;选择性显化是译者为使读者花费很少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来理解《老子》的意图,从而保证成功地交际;译本中语用显化的产生是由于译者为使老子和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相一致,以及使老子的意图与英语读者期待相吻合而采取的显化。其次,译者在明示推理的过程中,不可能通过语言形式向英语读者传递《老子》中所有暗含的信息,而且译者为了明示老子的交际意图,没有局限于某些特定信息意图的传递,因此先后在译本中出现了具有概念意义词汇和程序意义词汇的隐化,这种隐化留给英语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并增加了译文的诗学效果。通过上述讨论,两位译者都不约而同地多用显化来传递《老子》的内涵,为今后典籍外译的工作提供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经验。